向“新”而行如何因地制宜
日期:2024-03-12 來源:深圳特區報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又一次聚焦,再到這次全國兩會上共商國是時深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做出深入闡釋,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本期欄目對該話題進行理論問答。
主持人:趙鑫
嘉 賓:李猛(深圳大學數量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
要重點關注資源稟賦和要素條件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因地制宜”問題,在指導扶貧、新型城鎮化等工作時都談到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您認為要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李猛:具體來看,一是要重點關注資源稟賦和要素條件。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要素條件各不相同,必須對相關因素進行深入調研和剖析。二是原始創新能力和技術支撐條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原始創新能力和先進技術支持,因此關注當地的科技水平、技術人才儲備以及技術轉移、創新能力等因素就變得至關重要。三是政策支持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政策支持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前瞻性地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政策支持。此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也是至關重要的,包括與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相關的配套設施和產業生態。四是國內外市場需求和趨勢。需要對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趨勢、消費者偏好、競爭格局等進行持續性跟蹤和動態分析,以確保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和項目能夠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變化。五是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要求,需要關注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效率、環境影響以及生態系統平衡等。
構建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 在您看來,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關系?
李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整合和轉型,使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和迭代,可以通過技術升級、生產方式創新、市場拓展等方式實現。瞄準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等方向,構建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新動力。新興產業短期內很難取代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要培育,傳統產業也要升級,二者不可偏廢。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之間可以通過跨界合作和產業融合實現共贏。可以通過開展“政產學研用”多主體合作、跨行業聯盟、產業鏈整合等方式,促進資源共享、技術交流和市場拓展,提升整體競爭力。
深圳應在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上先行示范、探索經驗
主持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在您看來,深圳具有哪些突出的資源稟賦優勢?應該重點從哪些方面入手,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李猛:深圳在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和潛力。首先,深圳擁有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包括眾多高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孵化器、加速器等,為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環境。其次,深圳作為中國乃至全球的人才聚集地,擁有大量的高素質研發人才和創業人才,這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支持。第三,深圳已成為我國戰新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多個戰新產業全國領先;同時擁有發達的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多個現代產業集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此外,深圳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之一,可以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
進入新時代,深圳朝著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前行,在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上先行示范、探索經驗。一方面,需要深圳科學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及其發展進程,客觀掌握各領域存在的短板與不足,為分階段發展目標提供度量標尺,為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深圳應打造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開辟人型機器人、低空經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加速關鍵技術研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以產業價值驅動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