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共建人文大灣區 增強文化向心力

         日期:2024-03-07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報業集團特派記者 寧若鴻 周元春 黃鶯 王皓萍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建言獻策,今年登上央視春晚的深圳原創舞劇《詠春》也成為一些代表委員口中文化傳承的精彩案例。

          以嶺南文化作為核心文化共建人文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并對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等提出要求。”在民建中央常委、廣東省委會主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李心看來,大灣區民眾以嶺南文化作為核心文化,具有文化同源、人緣相親的天然優勢,為打造大灣區文化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心提出,推動何香凝相關歷史文化場館的修繕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何香凝文化品牌,對建設人文灣區、繁榮文化產業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李心建議,完善現有的何香凝相關歷史文化場館,并通過搭建數字博物館、建立宣傳窗口、發掘何香凝相關歷史故事等方式,活化利用相關歷史文化資源。

          大灣區有著中國最多、最密集的僑鄉,祖居地來自大灣區的全球華人數量最為龐大。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總裁朱鼎健建議,在發展大灣區文旅時,積極發掘華僑祖居地、非遺項目,保護祖屋、祠堂等華僑建筑,鼓勵編訂族譜、家譜,建立更多尋根示范點,豐富“尋根標志物”,將大灣區打造為廣泛吸引海外華人的尋根之地,促進海外華人產生歸屬感和文化向心力。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經理、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張志兵聚焦“一帶一路”,建議在“陸路”的北京、西安、烏魯木齊和“海路”的泉州、廣州、北海等“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設立文化保稅區,交易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產品、特色商品。“當前,傳統的電影節、藝術節、博覽會、拍賣會等已不能滿足國際文化貿易競爭的需要,文化保稅區、免稅區已成為國際文化貿易競爭的主戰場主陣地。”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隨著香港西九故宮的落成,在國家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的眾多文物來港展出,讓港人更能從文物了解國家歷史。”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黃冰芬建議,進一步完善內地文物在香港展覽,“進一步增加展出時間、展出比例,促進香港與內地文化更深入融合,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提出“優化國家文物藏品展出安排”的建議,希望進一步提升文化藝術成為香港新經濟支柱產業,持續帶動旅游、餐飲、酒店、零售等,達到以文化創意產業為引擎助推香港經濟長足發展的目標。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表示,近年來,藝術品金融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樞紐,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收藏家和文化愛好者,建議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級藝術品交易中心,既有助于世界各地藝術品在港展示和流通,也有助于中華文化傳播與發展。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云認為,要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站穩、站高。鄺美云建議,通過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等方式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在價值多元和曾經深受西方文化價值觀影響的香港,尋求中華文化認同尤為重要。”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廣西社團總會會長文颕怡建議,在香港推動籍貫觀念與家鄉文化,以增進香港居民對自己籍貫和家鄉的了解與認同,提升他們的民族歸屬感。

          《詠春》等“出圈”充分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龍年央視春晚一亮相便在網絡刷屏,贏得海內外觀眾以及專家學者們的一致好評。今年的河南衛視龍年春晚也上線了特別節目,用超過12分鐘的大體量呈現《詠春》中的精華舞段,傳播“詠春拳+香云紗”嶺南雙非遺。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河南省委會主委梁留科在談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就專門以《詠春》舉例。他說,河南春晚版《詠春》選段運用影視化拍攝手法進行了二次創作,節目面世之后,許多《詠春》的劇迷直呼過癮,“抓住了舞劇《詠春》的精神內核”。梁留科表示,近年來,河南深入挖掘傳統優秀文化旅游資源,不僅為河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依托,更是通過創意轉化與創新表達的方式成功“破圈”“出圈”,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這樣的舉措不僅彰顯了河南文化的深厚底蘊,也進一步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也高度評價了《詠春》:“從節目本身講,《詠春》舞美設計出色,劇情敘事引人入勝,音樂與舞蹈、武術與舞蹈的完美融合,既展現出‘武’的兼收并蓄、剛柔同濟,也體現了‘舞’的同根同脈、同聲同氣。從文化內涵說,它以表演的形式,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內涵,藝術更精湛,技術能前沿,在保證內容觀賞性的同時,還兼具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給觀眾帶來極大的震撼和新鮮感。”

          (深圳特區報北京3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