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詠”中華文化 迎創新“春”華

         日期:2024-02-27   來源:深圳特區報

          ■ 趙 東

          提 要

          《詠春》選段登上央視春晚,“詠”中華文化,將詠春拳、香云紗、葉問經典傳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舞蹈語匯結合起來,將其中蘊含的中國武術精神和藝術意境成功轉化為舞蹈意象;迎創新“春”華,創新藝術語匯表達,與時代脈動同頻,將舞蹈藝術與向上向善、追逐夢想、剛健內斂的城市精神結合起來,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是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在文化領域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的具體體現和精彩表達。

          “福滿門庭春氣暖,源清流遠歲華新”,從上古時代祈歲祭祀綿延而來的春節,現今依然被全球華人所珍視。在傳承千年的春節習俗里,除了家人團聚吃年夜飯、貼春聯、大掃除等,陪伴我們走過了40余載的春晚盛會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年夜飯”“新民俗”和“文化大餐”,也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國藝術融合與創新的大舞臺。春晚,營造出“中國年”的“年味”和“文化味”,在這里,我們迎接春天、感受春意。

          今年,央視春晚讓觀眾品嘗到了一場文化濃郁、精彩紛呈、審美高品、熱氣騰騰的文化饕餮盛宴。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選段,在春晚舞臺上驚艷亮相,憑借著“舞蹈+武術”熱血剛勁、“雙非遺”文化底蘊、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贏得海內外觀眾以及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詠春》話題很快登上微博熱搜,呈現刷屏之勢。人民日報官微發文稱“《詠春》氣勢如虹,令人嘆為觀止”“干凈利落,太颯了!”“太震撼”“太燃了,強推!”

          “影”視盛宴:

          經典武俠傳奇在春晚舞臺綻放

          詠春拳和葉問是為人熟知的經典IP,已有電影、小說等多種表現形式。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運用藝術想象力對當代生活世界展開多方面、多維度的探測和感知,將詠春拳、葉問故事、非遺韻味等,創新性搬上舞臺,打造了這場“舞武相融”的視覺盛宴。

          近5分鐘的春晚舞劇《詠春》選段,由120多分鐘的精彩劇情濃縮而成。除夕晚11時許,隨著激昂的音樂響起,春晚舞臺全景呈現出具有濃郁嶺南傳統建筑窗格特色的巨幅黃褐色翻轉屏,隨著窗格上“詠春拳”三個書法大字淡去,飾演葉問的常宏基習武的剪影如同舞動的水墨畫一般靈動飛舞,窗格上人物潑墨剪影造型的加入,營造出“未見人,先見影”、先“影”為主的氛圍感,也生動描繪出詠春拳的動態美學。剪影是將人或事物以單色描繪(以黑色為主),通過色塊間的對比沖突構建畫面、凸顯輪廓的一種視覺藝術。剪影可以有效區分主體與背景,尤其是運動的、伸展的人物能夠充分展現輪廓線條的美感。一陣英姿颯爽、干凈利落的詠春拳后,常宏基從翻轉屏左后側一個騰空飛旋而出。影子與真身共舞,形影相隨,并以一個致敬葉問的完美“詠春蹲”精彩亮相。這也迅速點燃全民挑戰“詠春蹲”的熱搜話題,引來網友們紛紛效仿嘗試,分享各自“詠春蹲”的視頻或圖片。接著常宏基一陣獨舞展示了詠春拳的魅力,多個招式各異的剪影也在演員背后的屏風上暈染開來,形、影、神在此刻共振。正如微信公眾號“CMG觀察”文章所言:“由虛入實,由平面到立體,‘剪影’的設計讓短短半分鐘的獨舞大大增加了層次感和觀賞性,為空曠的舞臺創造出一個‘頂天立地’的葉問之影,視覺震撼瞬間放大,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突然常宏基一個收勢,身后的旋轉屏緩緩打開,飾演“八卦掌掌門人”的張婭姝帶領10位靚麗習武女映入眼簾,女舞者星目含威、銳利有神,滲出冷艷的疏離感,以“詠春女舞者眼神好殺”登上熱搜前三,展現出習武之人的英武與堅毅,舉止間英氣逼人、不恃強凌弱、但也不可被侵犯。她們緩緩轉體,輔以整齊劃一的群舞動作,婀娜中透著剛勁、曼妙里閃現靈動,傳遞出八卦掌的精髓。舞美置景的打開起降、獨具氛圍感的燈光切換、問手起勢、拳法如風。兩大掌門人由以往舞劇中的對決,改為相互切磋,動作有力度有張力,能夠感受到行云流水的舞蹈動作中蘊含的武術力量,起承轉合的節奏韻律中彰顯的傳統武術、古典舞和現代舞的糅合之美。當切磋進入高潮時,舞臺背屏由黃褐色轉入紅色,在燈光暈染下,這抹春晚版“詠春紅”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剪影的效果被再次凸顯。兩大高手在“影”中出招,由實入虛,再由虛入實,線條之美、輪廓之美,如同風云相訴,雷電交加,氛圍感滿滿,“讓《詠春》的春晚呈現別具一格”。最后,定格在全體舞者集體作揖行禮,旋轉屏上出現多個習武者的剪影,詠春拳被不斷發揚光大,贏得全場掌聲如雷。

          守正創新:

          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

          創新是生命,文藝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為當下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靈感和資源。舞劇《詠春》一個成功之處,就是將中華文明的“活態文化”的武術與舞蹈語匯有機結合起來,還原了舞蹈本體語言的張力,實現舞武相融,賦予舞蹈真實的生命力。

          中華武術起源于我們遠古祖先的生產狩獵、制止侵襲、強身健體,發展出多種流派和拳種,但主要套路、基本拳法一脈相承。在古代,“舞”“武”二字互為通假字,但二者實際上差距很大。舞蹈是抒情柔美,武術則以攻擊作為出發點,是兩種不同的發力。《詠春》的創編團隊回歸源頭,在中華文化之源探尋我們民族的身體語言,挖掘被喚醒的文化記憶。舞蹈成為編譯和表達傳統文化的語言,演員們花了一年時間來潛心練習武術,把自己的力量變得更加短促、直接、強勁,以達到武術的質感和對抗性,實現舞蹈與武術的完美契合。在燈光、道具、服裝、音樂等舞臺元素的共同塑造下,舞蹈動作剛柔并濟、簡約細膩和行云流水,將中國武術的神韻和力道、舞蹈的唯美和韻味,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談及《詠春》的創作靈感時,總編導周莉亞和韓真表示,宏觀來講,它的靈感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與功夫的結合,讓我們再次領略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功夫的肢體語言與舞蹈本身就有很多奇妙的共通之處,這種武與舞的相融,讓我們感受到了肢體語言背后根脈相通的血緣關系。她們是在溯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一個舞者、一個人的身體本身,實現真正的守正創新,用有質感的作品喚醒人們的傳統文化情愫,讓文化基因動起來,讓血脈里的“古典”與當代審美同時煥發生機。兩大掌門人的高手過招,盡管實質性的對抗較少,不在乎誰“技高一籌”,但展現出中國功夫的筋骨與風范,展現出中華武術絕非追求人與人的對抗或者人與自然的對立,而是天人合一、強身自衛和點到即止,其中蘊含更為高級的智慧,讓多樣的文明、多彩的世界,在差異中進行交流對話、獲得和平共贏。

          在舞劇中演員的服裝普遍為黑色國家級“非遺”香云紗,春晚舞臺上,舞者身著絳紅色香云紗,是較一般香云紗更加復雜難得的“紅云紗”,內斂光華、低調大氣,使舞者更添一份恰到好處的柔美與活力。在舞臺燈光映射下,更富質感的紅云紗隨著舞者的動作翩然而動,更顯飄逸灑脫,烘托春節氛圍。同時,當年葉師傅身著長衫離開家鄉,香云紗也成為重要的情感線索,傳承非遺技藝,可以寄托葉師傅對家鄉的眷念和鄉愁,傳承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增添審美質感和人文意蘊,也展現出“非遺”融入生活、創新發展的廣闊前景。舞劇片段以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的窗欞舞美開場,大量運用源于我國非遺剪紙藝術的剪影;結束時一眾舞者集體作揖行禮,這個行禮動作,源自周代的中國揖禮,代表著自強自尊又不卑不亢、實力充盈又謙虛涵養,是溝通而非敵視,是和平共贏而非零和博弈,都傳遞出濃濃傳統文化韻味與當代的審美。

          科技賦能:

          尊重傳統更推陳出新

          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數字技術手段的飛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裸眼3D,虛擬現實、擴展現實等技術的更新迭代,促進文藝形式的創新和文藝空間的拓展。舞劇《詠春》進行了一系列創新突破:一是接通當代,實現表達上的創新。《詠春》采用雙線、雙場景交織遞進敘事方式,將“葉問的故事”和“記錄葉問故事的人的故事”兩條線無縫銜接起來,將不同時空的葉師傅與當代電影工作者的隔空感應、“戲里戲外”的心靈契合,實現了從二維到三維、由空間敘事到時空敘事的兩度升維,在不同時空中同頻共振,讓今天的觀眾能在春晚舞臺上,完成了舞劇的現代審美意象再造,感受中華武術之魂,感悟不畏強暴、奮斗不止的中國精神,領略陽光自信、成就他人的人生意境。

          二是舞蹈、音樂、電視媒介、舞美、服道具等的轉換融合和創新運用。舞蹈本體的動作語言、舞美設計的視覺語言以及電視攝像的鏡頭語言共同構建了作為整體藝術形式的綜藝舞蹈作品,三方面語言互相映照、共同成就。舞蹈開場中,常宏基的習武身姿與舞美上映出的矯健身影相互映襯、和諧統一:門窗舞美緩緩打開后,張婭姝帶領一字形女群舞隊在遠角俯視視角的全景鏡頭下,形成透視縱深的悠遠畫面,讓人仿佛置身于武林比武擂臺之中。在精細的鏡頭調度下,舞美視覺效果與作品本身融為一體,鏡頭全景、近景與特寫的切換也與舞者的表情、動作相得益彰,讓作品呈現最佳效果。

          三是科技上的創新,數碼燈光、機械控制、舞美制作等技術使舞臺的表達時空極大豐富。各種大型機械裝置在內的舞臺科技手段,如旋轉升降舞臺、舞美裝置的開合、利用聲光影像科技和置景的高密度變化推進等,使舞者的動作韻律與剪影以及背景色彩的潑灑、飛濺、暈染等動態展現進行實時互動,造就了武舞一體、氣韻生動、行云流水的創意視覺作品,極大提升了舞蹈的觀賞性。四是傳播上的創新。借助網絡技術,同時在電視、B站、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廣泛推廣、快速傳播。

          《詠春》登上央視春晚,“詠”中華文化,將詠春拳、香云紗、葉問經典傳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舞蹈語匯結合起來,將其中蘊含的中國武術精神和藝術意境成功轉化為舞蹈意象;迎創新“春”華,創新藝術語匯表達,與時代脈動同頻,將舞蹈藝術與向上向善、追逐夢想、剛健內斂的城市精神結合起來,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是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在文化領域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的具體體現和精彩表達。(作者單位:深圳市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