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強大的實體經濟是金融強國基礎與根本

         日期:2024-02-27   來源:深圳特區報

          ■ 陶一桃

          提要

          從根本上說,沒有實體經濟的存在與發展,就沒有金融業的產生、拓展與完善;從辯證與發展的視角來看,沒有日臻完善、發達的金融體系,也不會有實體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繁榮與現代化的實現。兩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推動社會發展繁榮的力量。

          從數據可看出,深圳金融業對實體經濟具有相當高的支持度。深圳的金融業積極服務于實體經濟,尤其是科技型企業,為成長型與拓展型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融資支持與包括政策導向在內的金融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強國應當基于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即: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僅為如何建立科學、穩健的中國特色金融體系,從而為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經濟穩健運行的系統性機制指明了方向,同時更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從而建設金融強國明確了改革的重點領域及實施的具體路徑。

          (一)

          可以說,無論人類社會處于哪個時代,也無論那個時代社會創造財富的形態是什么樣子的,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根基與基礎。實體經濟不僅是民生之基,更是立國之本;是社會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更是國家繁榮強盛的重要支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所謂實體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際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制造、貿易和物流等實際物質產業活動,它與虛擬經濟(如金融、證券、保險等)相對應。由于實體經濟,諸如農業、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等,直接參與社會財富的生產與價值的創造,并為國家和人民提供物質產品與服務,所以它必然構成一個國家經濟的基礎與生存基石。同時,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就業保障與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與提高,國家財富積累及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提升等,均源自實體經濟的活躍程度與發展水平。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金融產生于實體經濟之后,正是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對金融的需求,于是作為實體經濟的服務者與支持者,金融便伴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而逐漸興盛。金融業的產生及其業態的發展必然建筑在實體經濟之上。在談到貨幣起源時,馬克思認為:貨幣的產生源于商品交換的發展。當商品交換變得普遍起來,商品的價值就需要以共同的媒介形式來表達,從而產生了貨幣。所以,馬克思把貨幣定義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從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從貨幣的產生與屬性來看,它不僅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產物,而且還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如果說實體經濟是社會的肌體,市場經濟及其秩序是肌體內的協調系統,那么金融業則是這個龐大肌體的血脈。市場經濟及其秩序在維護肌體健康成長壯大的同時,也保障著血脈流動的暢通。可以肯定地說,強大的實體經濟與完善、發達的市場是金融業不可或缺的土壤。

          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又會帶來貨幣形式的演變,從而推動金融業態的提升與形態的拓展。人類從采集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到網絡社會的演進,是與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相伴隨的,而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到虛擬貨幣演變的過程,正是這一次次由科技進步引發的實體經濟的變革所誘發的社會革命的結果。這一結果在改變貨幣形態的同時,也帶來了以儲蓄、貸款、投資、保險等服務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業態向以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P2P網絡借貸、大數據金融、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型金融業態的轉變。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盧卡斯所說:“金融的發展跟隨實體經濟需求的引導,當實體經濟有需求時,金融就自然而然發展起來。”

          從根本上說,沒有實體經濟的存在與發展,就沒有金融業的產生、拓展與完善;從辯證與發展的視角來看,沒有日臻完善、發達的金融體系,也不會有實體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繁榮與現代化的實現。兩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推動社會發展繁榮的力量。

          (二)

          凱恩斯說:“貨幣流動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繁榮”。金融不僅以實體經濟為土壤,而且還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正如實體經濟的繁榮能夠帶來金融業的繁榮一樣,金融的繁榮同樣也會以工具與杠桿的力量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當然,也可能帶來經濟的失衡與風險的增加和傳導。

          所謂金融業通常是指以資金作為經營貨幣的機構和企業的集合體,這些機構和企業通過提供金融服務來管理和調動資金。金融業主要的功能包括資金存儲、資金調劑、風險管理、投資和融資等。金融業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和引導作用,是現代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意義上講,金融與實體經濟都是共榮共生的共同體,是社會經濟不同的呈現形式。

          毫無疑問,金融實力是經濟實力的重要支撐。若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強大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工具,就能夠擁有并提供充足的資金和金融服務支持,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的流動,從而增強經濟實力。從一般意義上講,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功能:其一,資金融通功能。金融機構通過向實體經濟提供融資,將閑散的資金轉移到實體經濟中,為企業和個人提供資金支持,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與擴大。其二,風險管理功能。金融機構通過提供保險、衍生品等產品,幫助實體經濟在面對各種風險時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對沖,降低經濟活動的風險程度。其三,資本配置功能。金融市場可以提供資本投資渠道,幫助實體經濟進行資金配置和資源優化,將資金引導到高效率的行業和企業,提高整體經濟效益。其四,價格發現功能。金融市場上的交易活動可以反映實體經濟的供求情況和市場預期,從而通過價格變動反映經濟的發展趨勢,為實體經濟提供參考與決策的依據。

          當然,金融業對實體經濟也會產生負面的效應。如過度金融化會導致金融領域的過度發達,占據過多資源和利潤,導致實體經濟的發展被壓抑或誘發泡沫經濟。同時,金融市場的波動和不穩定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破壞社會經濟的整體穩定。

          金融與實體經濟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和風險管理工具,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而經濟的穩定發展和良好的市場環境又有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和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同時,經濟實力的增強還能夠反過來促進金融實力的提升。因為,經濟實力的增長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和資源的增長,這會極大地有利于金融資本的積累與引進,促發金融機構的發展動能和創新潛質。另外,經濟實力的增強還能夠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和資金的流入,提高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金融強國一定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強國。

          (三)

          深圳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也是中國金融業發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金融業的創新發展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探索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方面;在以先行先試的城市品格不斷創造領先世界的經濟成就、科技實力和綜合實力,為金融強國提供強大經濟基礎的改革創新方面;在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引入、吸納、培育“關鍵核心金融要素”的市場化實踐方面;在小政府大市場的理念下,依法監管與金融要素的市場機制配置的體系構建方面,深圳的實踐不僅具有探索意義與價值,更具有可借鑒性。

          根據深圳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深圳的金融業增加值從1979年的0.1586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5137.98億元,增長了32395倍,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26.6%;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979年的8.1%增加到了2022年的15.8%;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979年的0.2%增加到了2022年的6.7%。2023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增長5.8%。

          另外,根據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2021年(第31期)、2022年(第32期)、2023年(第33期)深圳分別位列第10、9和12位,已經躋身全球金融中心行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簡稱GFCI)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該指數自2007年3月開始對全球范圍內的46個金融中心進行評價,涵蓋了營商環境、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人力資本、聲譽及綜合因素等五大指標。

          作為一座與中國改革開放一同發展成長起來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已逐漸成為全國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深圳證券交易所已經是中國第二大交易所,深圳商品交易所也已是中國四大商品期貨交易所之一。同時,深圳在金融創新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活力。深圳是國內首家試點創業板的城市,是國內首個設立創業板“高新世紀板”的地方。此外,深圳也是中國首個試點推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的城市,并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今天的深圳可謂中國乃至世界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金融重鎮,甚至可以說是面向世界的中國經濟重要的“風向標”之一。

          根據深圳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數據,深圳全部工業增加值從1979年的0.2313億元增長到了2022年11357.09億元,增長了49100倍,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27.8%;深圳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9年的11.8%增加增長到了2022年的35.1%;深圳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979年的0.01%增加到了2022年的2.8%。

          根據公開數據,深圳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2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深圳作為全國工業第一大市的地位更加穩固。

          可以說,迅猛發展與茁壯成長的實體經濟,尤其是以高新技術產業與電子信息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工業體系的形成與高速增長,是深圳金融業發展繁榮的根基與肥沃的土壤。深圳的成功實踐證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強國應當基于強大的經濟基礎”英明論斷是正確的。深圳已經是一座把發達的金融業植根于活躍的現代實體經濟之上的城市,而法律與市場的力量將是其保持輝煌的前提與保障。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舉行的2023年深圳金融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深圳市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40.7%、22.4%,比各項貸款增速分別高出了32.4、14.1個百分點;2023年12月,深圳市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26個百分點,利率降幅高于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降幅,企業貸款利率持續處于歷史低位;截至2023年11月末,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32.9%、26.1%,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24.5、17.7個百分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數字人民幣試點的首批城市之一,2023年全年,深圳數字人民幣應用實現從“嘗鮮”到“常用”、從“支付”到“智付”、從“產品”到“產業”的三大轉變。截至2023年末,深圳市數字人民幣錢包累計開立3733.93萬個,較年初增長了36.2%,累計流通金額840.34億元,較年初增長123%。

          從數據可看出,深圳金融業對實體經濟具有相當高的支持度。深圳的金融業積極服務于實體經濟,尤其是科技型企業,為成長型與拓展型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融資支持與包括政策導向在內的金融服務。深圳金融業所展示出來的專業化與靈活性,不僅僅是其市場經濟體系相對更加完善的結果,更是政府的認知能力及城市的發展理念與戰略定位的現實體現。

          正如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就不可能有強大的金融一樣,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高水平開放是中國確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必由之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中國道路的探索過程,也是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提供可以借鑒的發展中問題的中國解決方案的進程。深圳有基礎、有條件在金融強國的發展戰略中,繼續走在全國的前列,以敢闖、敢干的城市品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再創奇跡與輝煌。【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與中國道路——經濟特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創新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3JJD790011】

          (作者系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