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這就是深圳

         日期:2024-02-26   來源:深圳商報

          陳憲教授。(受訪者供圖)

          觀點摘要

          ● 深圳的特點是,創新活動集中在創新鏈的中后端,具有把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能力,城市自身和周邊有比較完善的制造業體系、較強的制造能力和比較完善的供應鏈。

          ● 近些年來,深圳正在加快利用產業創新的優勢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二者正在形成良性互動。

          ● 深圳的創新模式不可以復制,因為發展歷史和亞文化是不可以復制的。但是,深圳的創新模式可以學習、借鑒。

          陳憲教授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和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兼任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深圳商報記者 劉瓊 吳素紅

          當廣東“新春第一會”的號角在深圳吹響,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成為會議的關鍵詞。

          2月18日,甲辰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深圳召開,聚焦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深圳有何先發優勢?在實踐中,深圳又探索出了怎樣的路徑令二者“互促雙強”?

          2月24日,知名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和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陳憲接受深圳商報專訪,從深圳創新模式的特點,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如何相互促進等方面探討深圳這座城市的創新路徑與前景方向。

          深圳以企業主導的創新效率更高

          深圳商報:深圳是一座以“創新”為名的城市。與國內其他一線城市相比,深圳的創新發展模式有何獨特之處?

          陳憲:現在討論各種有關創新的話題,一旦涉及具體城市,人們大多會提到深圳。從結果導向的角度看,深圳的創新實力確實強大。2023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1.9%,遠高于其他三個一線城市。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中,深圳的創新模式相對最優,這似無可爭議。

          討論深圳的創新模式,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它的歷史。在幾近一張“白紙”情況下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在走過早期的貿易—工業—技術(簡稱)模式后,在21世紀初顯露窘境,“貿工技”難以支撐深圳向更高水平發展。甚至有人撰文《深圳,你被誰拋棄》。但深圳不僅沒有被拋棄,反而是早于其他城市,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

          我將深圳創新模式的特征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第二,科技型企業形成創新鏈全流程整合;第三,科技型企業打通并銜接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得以較好較快發展。

          深圳商報:這樣的創新路徑,有何優勢?

          陳憲:由于初始條件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是沿著兩個路徑前行的。其一,科研機構主導的科技創新模式;其二,企業主導的科技創新模式。前者以“大院大所”云集的北京、上海為代表,科技創新需求主要來自政府科技主管部門或“大院大所”,做出成果再尋求轉化;后者以深圳為代表,科技創新需求主要來自市場,也就是來自企業自身。

          在深圳,有個非常明顯的“6個90%”現象: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這也決定了深圳的科技成果絕大部分在企業內部實現產業化,不需要經過所謂的成果轉化,有著高于其他創新模式的創新效率,也因此涌現了華為、大疆、邁瑞等行業龍頭企業。

          深圳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良性互動

          深圳商報:2023年底,由上海交大深圳行業研究院與中國發展研究院聯合編寫的《全球城市產業創新指數報告》聚焦“產業創新”。經產業創新環境、投入、產出、績效四個維度綜合評估,深圳的產業創新能力在全球27座主要城市中位列榜首。

          陳憲:課題組在全球范圍內選擇了27座具有經濟規模優勢、產業引領能力、創新策源能力和輻射影響效能的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北京、深圳、赫爾辛基、倫敦、首爾等。

          結果顯示,深圳以綜合39.05分居第一位,在產業創新產出、產業創新績效兩個分項指數上也位列榜首。我們發現,深圳在制造業、勞動力資源等方面存在規模優勢,PCT專利申請量領先其他城市,高技術及ICT產品出口顯著。

          深圳的特點是,創新活動集中在創新鏈的中后端。比如香港有好大學、好的科研成果,到深圳落地轉化,形成了大疆等優質企業。我們在調研深投控時了解到,他們在柏林、舊金山硅谷等地都建了孵化器,想將成果帶到深圳進行產業化。

          這就說明深圳在創新鏈上是處在中后端,具有把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能力,城市自身和周邊有比較完善的制造業體系、較強的制造能力和比較完善的供應鏈。

          深圳商報:“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焦點。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如何互相促進,產生良性循環?

          陳憲:在創新鏈上,科技創新在前端,產業創新在中后端。產業創新是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任何產業創新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基礎。近些年來,深圳正在加快利用產業創新的優勢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二者正在形成良性互動。

          深圳探索出的路徑是,通過產業創新聚集相當多的財富、稅收,用以反哺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補足創新鏈前端的短板。深圳不斷引入優質高校及科研院所資源,建設深圳海洋大學、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一批高校,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補短板的例證。

          在深圳,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的打通,使產品和服務升級常態化,科技創新和產品制造、服務提供的效率都得以大幅度提升。更為重要的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直接惠及了這座城市的居民。近年來,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均顯著快于GDP增速,就是一個有力證明。

          深圳創新模式無法復制但可以學習

          深圳商報:深圳的創新模式可以復制嗎?其他城市從中可學到什么?

          陳憲:深圳的創新模式不可以復制,因為發展歷史和亞文化是不可以復制的。但是,深圳的創新模式可以學習、借鑒。

          因為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可以學習借鑒的;一心一意服務于市場主體、城市核心競爭力的管理體制和政府治理是可以學習借鑒的;政府和社會營造初創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成長的創新及產業生態的做法是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倡導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城市發展氛圍是可以學習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