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第一城”逐浪前行
日期:2024-02-18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徐松
2023年,比亞迪年度銷量首次突破300萬輛大關,新能源汽車下線超過6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一個達此里程碑的新能源車企。
2023年,《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研究報告》中,深圳133家企業上榜,入選企業占比近三成。
2023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2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1.9%。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為“中國工業第一城”,深圳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大力打造“20+8”產業集群,不斷完善產業配套,全力拓展投資增量,加快構建強大的制造能力、創造能力、要素保障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完善的生態系統。
以打造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為定位,以2025年和2035年為時間節點提出兩階段工作目標,深圳大力推動的新型工業化,已經成為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
加快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新型工業化是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相互支撐的工業化。
深圳準確把握數字技術這一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深入實施“上云、用數、賦智”,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以新基建帶動新產業,加快建設數字孿生先鋒城市、極速寬帶先鋒城市、數字能源先鋒城市和通用人工智能先鋒城市,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通過打造先鋒底座、先鋒數據、先鋒應用、先鋒科技,打造萬億級核心產業增加值數字經濟高地,深圳已上線經濟運行、民生服務、城市建設、城市治理、應急安全等領域100多個數字孿生應用,賦能千行百業。
深圳發布41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鵬城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騰訊、華為等分別推出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等,并快速更新迭代。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已在金融、制造、醫藥研發、煤礦、鐵路、氣象、電力等諸多行業發揮著巨大價值。
深圳通信基站產量占全球的1/2,智能手機產量占全球的1/7,全市新增OTN光傳送網節點超1600個,10G-PON端口占比達100%,5G基站總數近8萬個,被工信部評為“5G獨立組網最佳城市”。率先探路5.5G,夯實全光底座,提升算力水平,推動萬物互聯,暢通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大動脈”。
持續豐富“源網荷”三端應用場景,全力打造集總部研發、高端智造、多場景示范驗證、優質產品及解決方案供給等于一體的世界一流新型儲能產業中心,基于全市域級、全自主可控、精細建模的統一時空信息平臺(BIM/CIM)已蔚然成型。
同時,南海東部油田陸豐7-2平臺,海豚常年成群結隊在平臺周圍穿行嬉戲;深圳長江家具的廠房里,工人日以繼夜運用環保標準新材料和“環保工藝”制造零釋放甲醛家具;深圳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持續進行空調、空壓機、LED節能燈、余熱回收等節能改造項目,園區綜合能耗降低了10%至20%,綠色能源占比達到80%。“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和“超充之城”加速呈現,“深圳藍”和“深圳綠”也已成為城市名片。
華為與美團牽手,以鴻蒙系統為基礎,在產業創新、技術應用、商業發展等方面展開合作。目前,金融、旅行、社交等多個領域的企業和開發者紛紛加入鴻蒙生態,“鴻蒙千帆起”的壯觀景象漸漸成型。
體現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
目前,深圳工業門類覆蓋了工業41個大類中的37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配套。完備產業鏈背后,是深圳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不斷強化產業結構韌性、提升生產效率。
實現新型工業化,需要良好的產業基礎、周密的布局規劃、堅實的政策保障、領先的科技研發、充足的資金支持、豐富的人才資源、充沛的產業空間、廣闊的應用場景以及持續的市場機會。深圳舉全市之力,快速決策,快速行動,高效協同,強力動員。
按照項目化、工程化、體系化思路,深圳完善一張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表、一份擬招商引資國內外重點企業清單、一份產業集群重點項目清單、一套產業集群創新體系、一個產業集群政策工具包、一份產業集群戰略咨詢支撐機構清單,構建覆蓋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創新載體、人才資源等全要素產業集群“作戰圖”。發揮重點產業“鏈長制”牽引作用,“專員負責、掛圖作戰”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建立完善“一集群、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產業生態,為集群建設最大限度凝聚資金、智力等資源支持。
深圳“向天借地”“工業上樓”,規劃建設總面積300平方公里的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
深圳大力實施全鏈條知識產權保護,出臺全國首部綜合性知識產權保護地方法規,開展數據知識產權和“區塊鏈+版權”試點,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
深圳提出“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問出身培養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遺余力服務人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創新之城。
保障新型工業化向穩向快發展
為充分發揮技術改造在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中的重要作用,激發企業技改投資意愿,深圳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措,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進一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深圳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深圳加快推動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面對技改痛點難點,開展“雙聚焦”行動,按照“普惠+標桿+公共服務+供給”的思路,全力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配套政策工具包。近年來累計發放扶持資金超6億元,有效降低了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直接拉動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投入超過30億元。
深圳在全國范圍內備案確定48家實力雄厚的服務商,連續4年每年為200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免費數字化轉型咨詢診斷工作。深圳還培育出華為FusionPlant、富士康Fii Cloud、騰訊WeMake、華潤潤聯Resolink、金蝶星域5家工信部雙跨平臺,為深圳乃至全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深度賦能。目前,深圳已有500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已深度“上云上平臺”。
苦練內功的同時,深圳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不斷提升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2023年,深圳外貿出口連續31年居內地城市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出口增長33.9%。
新形勢,新使命,新征程,新擔當。深圳將繼續以新型工業化助推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硬核力”、產業體系“競爭力”,增加全球市場“含深度”、城市發展“集約度”,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高質量、更高能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