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以科技賦能 打造科研經濟新高地
日期:2024-01-31 來源:深圳特區報
圖為光明生命科學園。
開局起勢,光明可期。
光明肩負著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歷史使命,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窗口期。科學城作為光明最閃亮的名片,當前正從落地建設逐步向科學賦能邁進,光明日益成為大灣區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的主戰場。
新形勢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光明區二屆二次黨代會旗幟鮮明地提出,“把握新形勢、勇擔新使命,在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設中激發新動能、奪取新勝利、塑造新優勢。”
如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激發新動能?光明緊握時代大勢和國家戰略機遇,抓住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全力推動科技賦能,打造科研經濟新高地。縱深推進區委“1+2+3+4”工作體系,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科技賦能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2023年,光明科學城建設成效顯著,創新載體建設加速推進,超算二期主體封頂。深圳醫學科學院去籌設立并與深圳灣實驗室一體化運作。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順利完工,光明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投入使用。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深圳)等9個“大院大所”項目加速落地,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數據最有說服力,當前,光明科學城規劃布局的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建和運營數達到20個,2023年,光明區開展國家、省、市重點科研項目超200個。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100億元。2023年全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0家。
大力推動科技賦能,光明區總結出四套做法:發揮大科學裝置的戰略導向和應用支撐功能,比如,吸引蒙牛乳業依托合成生物設施開展新產品開發。
發揮大院大所資源配置和輻射帶動作用,如推動作為全國人形機器人鏈主企業的中兵集團,在光明建設創新研究院,合力打造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布局的重要載體。
協同高水平大學推進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例如聯合香港理工共建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引進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平臺。
搭建成果轉化平臺開展工程驗證和小試中試,推動華星光電、貝特瑞等龍頭企業建設產業中試基地。其中,深圳市TCL華星光電中小試基地,由TCL華星聯合上游材料企業,重點攻關液晶、光刻膠等新型顯示材料關鍵技術。同時,基地建立了新型顯示關鍵材料體系和器件結構匹配數據庫,旨在和材料企業進行協同研發和示范應用,建立新型顯示產業全面發展生態。
2023年,光明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全市率先試點“合成生物”“腦科學”市區聯動重點專項,穿戴式腦部掃描設備、硅基負極材料、葡萄糖生物合成等創新成果全球領先。創新聯合體數量突破50個,引育技術經紀人超百人。
光明科學城合成生物大設施成果“人體免疫系統發育圖譜繪制”入選2023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自動化、高通量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學裝置,繪制了覆蓋組織范圍最廣、時間跨度最長、采樣密度最高的人體免疫系統發育圖譜,有望推動全球免疫學和發育生物學領域的發展。
深圳灣實驗室彭旗宇團隊采用光電一體化的TOF-PET探測器等先進技術,實現高時間性能電子學系統小型化、輕型化和低功耗的突破,研發世界首臺穿戴移動式小鼠PET和首臺穿戴移動式人腦TOF-PET。
這是光明區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生動演繹。全球科技浪潮奔涌,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是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
光明區二屆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一方面,實施創新能級提升行動,加快大科學裝置“投建運轉”,形成強大科學磁吸效應。以深圳醫學科學院與深圳灣實驗室一體化運營為牽引,建設梯次分明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強化 “大院大所”合作引進力度,發揮一流研究型大學作用,推動源頭創新、技術創新匯聚。
同時,實施核心技術引領行動。圍繞科學城三大主攻方向,聚合科產學研力量,努力在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領域實現新突破,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提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核心競爭力。
實施創新服務提效行動,打造拎包入住式“創新空間”,推動全區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供國際科技前沿信息查詢,構建最優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全面激發創新活力。
動能強勁 全力打造科研經濟新高地
2023年,光明區科研經濟動能強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突破六成,未來產業產值增長超70%,全區專精特新企業增至751家、“小巨人”企業56家,入選“2023年全國工業百強區”。
光明區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打造科研經濟先行地,實施科學賦能行動: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攜手科研機構實施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聯合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開展融通創新,在產業需求的最前沿催生創新成果。
同時,實施轉化體系培育行動。以建設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為引領,聚焦概念驗證、技術熟化、產品試制等關鍵環節,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平臺,引進培育一批科技型職業經理人,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鏈條。
2024年,光明區提出全力打造科研經濟新高地。聚焦合成生物產業細分領域,依托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工程化實驗驗證、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創造有利條件。堅持帶土移植與自主培育兩手抓,打造“隱形冠軍”“獨角獸”后備隊,2024年實現集群整體估值超400億元,其中估值10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達12家,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成生物產業高地。
發展壯大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強化前沿技術研究,構筑技術先發優勢。高標準運營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孵化引進一批創新型企業,2024年實現企業總量超60家、估值超80億元,形成腦科學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開拓科研經濟新賽道。瞄準電化學儲能、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風口,找準細分賽道精準發力。依托大科學裝置等創新要素,精準布局技術路線,加快制定產業集群專項政策,靶向引進培育龍頭企業,謀劃多元應用場景,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
強力支撐 高標準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區
以無人機視角俯瞰光明區鳳凰城片區,高樓林立,城市天際線不斷刷新高度。其中,2023年投用的光明科技金融大廈尤為引人注目。為進一步形成集聚效應,營造優質科技金融生態,光明區打造了共42層、總建筑面積12.9萬平方米的光明科技金融大廈,集聚國投證券、力合金融、招商致遠等金融機構20家。
做強科技金融示范支撐,光明區與深投控、深業集團、市引導基金發起科學城母基金。光明區還成功招引招商致遠、東興資本等頭部基金公司落戶,各類科技金融產品達65個,科技金融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在2023光明區科技金融大會上,光明科學城種子基金落地,由深圳市種子基金、光明區引導基金、深圳市天使母基金、力合創投聯合設立,將全部投資于企業發起設立或首輪外部融資階段,圍繞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聚焦原始創新、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等創新鏈重要環節,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種子期科技項目,助力光明科學城打造科研經濟先行地。
與此同時,總規模75億元的3只產業基金落地光明,包括規模50億元的深圳市智能傳感器產業基金、規模15億元的深圳市合成生物產業基金。以及規模10億元的深圳市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基金。
光明區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打造科研經濟先行地,必須以科技金融作為強有力支撐。一方面,構建“政府引導基金+科學城母基金+產業基金+種子基金”的基金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光明優勢產業和潛力產業。另一方面,營造創投機構、科技銀行、融資擔保等多元金融生態,鼓勵投貸聯動、投債聯動、投保聯動等模式創新,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有力資金支撐。
2024年,光明區提出高標準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區。一方面,構建覆蓋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體系,市場化運營光明科學城母基金,推動智能傳感產業基金等3只產業基金實質化運營,爭取超高清視頻顯示等更多與光明產業高度契合的基金落戶,為重點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活水。同時,推動科學城種子基金實質運作。另一方面,加大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加大貸款貼息、融資擔保、投資獎勵等支持力度,更好服務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
(鄧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