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加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 提高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日期:2024-01-29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姚卓文 鄭銘

          昨日下午,市政協七屆四次會議舉行聯組討論,圍繞“加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主題,21名政協委員先后發言,涉及科技、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民生領域,以高質量建言助力增進民生福祉。

          以科技創新助推社會民生發展

          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俞大鵬在聯組發言中指出,要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推進社會民生發展,科技創新至關重要。他建議,要大力發揚科學精神,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完善相關的配套服務,強化政策支持和保障。

          深圳作為科技創新的先鋒城市,市政協常委、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寧也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助力深圳城市道路精細化治理。他建議,深圳將電動自行車治理作為探索大模型在交通領域應用的試點,開辟“大模型+電動自行車”治理新路徑,打造超大城市道路精細化治理典范。

          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好家庭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佳華同樣提到以科技賦能公共服務,促進體衛融合,需要進一步擴增智慧化、科學化的運動處方公共服務場景。他建議,通過“人工智能+云計算”突破慢病干預治療傳統模式的局限,在全市范圍科學布局“慢病運動干預智能化公共服務設施”。

          繼續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教育領域是聯組討論的重點內容之一,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陳十一表示,近年來,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駛入快車道,新建的大學越來越多,已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陳十一建議,深圳應繼續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認清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差距。人才政策也應該保持穩定性和持續性,才有利于吸引高質量人才。

          市政協委員、深圳技師學院黨委書記羅德超在聯組討論中聚焦職業教育。他建議,制定高等職業院校發展規劃,新增的高職院校實行專門化發展,聚焦不同產業或行業開辦并開設專業,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辦學特色,同時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辦學層次。

          此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委員關注。市政協委員、市公安局指揮部情報指揮處副處長葛俊峰指出,守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多部門形成合力。他建議建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立全市統一的心理問題學生數據庫,實時、安全共享信息,分級分類開展處置。市政協委員、深圳市社會心理服務協會副會長張小梨建議,市教育局依托高校、醫院、社會組織、專業領軍人物等組建深圳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為全市學校提供專業支持。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投入

          醫療關乎民生,民生牽著民心。聯組討論上,多名市政協委員就醫療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深圳是一座年輕化的城市,緩解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以老年群體為核心需求的慣有思維,更多地關注青年職工群體的實際需求。”市政協委員、廣東瑞特律師事務所主任陳君堯的發言在討論會上引發共鳴。

          市政協常委、深圳市中醫院急診科負責人劉禹翔指出,深圳患者就醫需求并不如老齡化城市,很多醫院沒有達到85%的床位使用率。希望未來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投入,使醫院從擴容到提質轉變,并進一步提高醫院軟件建設,提高醫務人員待遇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

          如何對待老年人,體現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關懷。市政協委員、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肖京介紹,我國養老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如何優化居家養老服務供給?肖京提出,可以從構建多元化的社會資本支持方式;加快制定居家養老行業服務標準;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等方向發力。

          “近年來,深圳養老服務快速發展,但還存在著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養老服務的營商和消費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市政協委員、市衛健委副主任文正萬指出,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需要政府加強引導、市場積極探索,建立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讓這些服務惠及全體老人,讓老年人及其子女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