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進新型工業化
日期:2024-01-29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濤
28日下午,市政協七屆四次會議舉行聯組討論,12名政協委員先后發言,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題建言獻策。
深圳統籌推進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2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8大未來產業發展,牢牢扭住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點和深圳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運用新型工控系統打造新質生產力
如何應用新技術來拓展深圳的產業空間?全國人大代表、市政協常委、廣東省工商聯主席陳志列建議,運用新型工控系統打造新質生產力,用工業互聯網連接全國和全球的產業鏈企業設備,讓海量的生產運營能力為深圳所用。新型工控系統融合了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通信、區塊鏈、工業控制、工業軟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深圳有著很好的發展基礎,有可能使深圳成為全球工業第一城。他具體建議,一是支持廣東省工業邊緣智能創新中心升級為工信部批復組建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該中心在深圳以股份公司的創新形式加速建設。二是用深圳已經設立的相關產業發展基金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建立全國首個新型工控系統軟硬件性能評測和認證的公共服務平臺。
加大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市政協委員、深圳市松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厲偉建議,加大對科技創新和應用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風投、創投機構加強對科技型初創企業的支持。對符合要求,投資布局符合深圳產業規劃的本土創投機構給予重點支持和鼓勵。以產業化為導向進行成果轉化,讓科研機構距離產業需求更近,更迅速地從需求端解決根本問題。建立科研機構與產業之間的對接平臺,促進雙方更緊密合作。
市政協委員、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黃田化建議,推進互聯網企業與制造型企業優勢嫁接,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是推動制造業實現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他建議,政府牽線搭橋,加強制造業互聯網企業雙方合作交流,面向制造業發放專門用于制造業數字化升級服務券。聚焦特定工業場景融合升級,設立工業智能化、產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特定場景智能化改造和產業升級。
市政協委員、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黨委書記鄧文俊建議,通過平臺化體系化政策措施釋放大模型落地應用活力。打造AI算力賦能平臺,降低全行業使用AI大模型門檻,讓AI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增強大模型安全能力,保護隱私及知識產權,鼓勵平臺直接提供安全組件,支持安全廠商提供針對大模型安全服務。同時,激發人才資金作用,充分發揮AI要素活力。
提升深圳全民的“AI協作力”
如何培養新型科技人才?市政協常委、碼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黃鼎隆稱,推進新型工業化,必然需要大批“新勞動者”,其區別于傳統勞動者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AI協作力”。為此,他建議大力提升深圳全民的“AI協作力”。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和企業培訓的融合。積極加快學校智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學校的AI應用場景。試行“首席AI官”,挖掘AI場景,推動AI落地,提升AI技能,規避AI風險。
市政協委員、聯易融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蔣希勇建議,優化算力資源政策、促進AI產業快速發展。構建深圳市算力共享平臺,為全市中小型企業提供相對低成本、平穩可靠的計算資源服務。出臺中小型AI企業購買算力補貼政策,給中小企業購買算力提供補貼。同時,積極宣傳深圳算力資源政策,筑巢引鳳,吸引全國甚至全球頂尖的AI產業人才來深圳創業。
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主任劉陳立建議,加速鍛造合成生物制造產業新質生產力。他建議,打造高質量生物制造工業上樓產業空間,同時用好河套合作區 “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把更多國際化的人才吸引到深圳,把更多創新成果落到深圳。
針對委員們的建議,市發改委、市科創委、市工信局現場回應。2024年,深圳市將繼續推動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更好服務全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平臺開工建設,加強“20+8”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生態體系,助力深圳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