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融合發展
日期:2024-01-23 來源:深圳特區報
圖為舞劇《詠春》劇照。 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通訊員 王徐峰 攝
■ 俞 娟
提 要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開放包容、勇立潮頭、敢闖敢拼、開拓創新等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城市精神密不可分。要推動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融合發展,使深圳永葆創新動力、人文底蘊和藝術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特區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上都要交出優異答卷”“城市精神彰顯著一個城市的特色風貌。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深圳提出,涵養城市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促進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深圳在涵養城市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方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以科學精神推動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
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理性精神,包括創造和探索的精神、實踐和批判的精神等。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
科學精神推動了深圳科技之城、創新之城建設。
科技之城的造就需要科學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造就了倫敦、曼徹斯特等一批世界城市;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造就了巴黎、紐約等一批世界城市;以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造就了舊金山、東京等一批世界城市。以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新材料、量子科技等領域的新突破與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持續推進過程中。深圳要站在全人類科技前沿,以提升新質生產力契機,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等領域站上制高點。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為新時代新征程深圳加快科技創新、以科學精神推動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深圳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目前,深圳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萬多家,5G、8K、人工智能、基因測序、3D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綜合創新指數處于世界前沿,千百億級的產業集群有新一代通信技術、互聯網科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2023年,深圳發布“20+8”政策文件,培育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全力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踐行了以科學精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為創新之城,深圳的科技企業為推動城市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自經濟特區建立以來,深圳創造了一千多項“全國第一”,如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一家保險公司,土地拍賣“第一槌”,第一張股票……今天的深圳人,正弘揚科學精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爭創更多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以人文精神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人文精神賦予科學精神以人文力量,賦予藝術精神以文化底蘊。人文精神是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觀照,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以人文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活力和靈魂。文博會拉開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大幕,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一大創舉;深圳獲得“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圖書館之城”等一系列榮譽;深圳讀書月是全國群眾讀書文化活動的創舉。深圳要持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人文精神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內涵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深圳與生俱來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改革創新的城市人文精神,點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創業、創新激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
以藝術精神賦予深圳美好生活的靈魂
藝術精神體現為藝術追求的境界和精神,呈現出來的某種精神感覺,是情感、思想和靈感的集合體,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特質,強調獨特的哲學意蘊和心理特質,是一種詩性文化精神,與市民的審美旨趣、審美意向密切相關。
藝術精神能催生審美經驗和審美感受,讓人產生共情。藝術能夠超越界限,鼓勵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交流碰撞。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不同門類的藝術形象如雕塑、繪畫、戲劇、音樂、文學等需要通過形象表達。同時,藝術精神具有超越性,表現為通過想象突破現實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縱覽古今,馳騁內外。
深圳富有藝術氛圍。科幻舞劇《深AI你》、科幻哲理劇《云身》、科幻音樂劇《獨角獸》、舞劇《詠春》在深圳的問世,讓人們對深圳成為熔鑄科學、人文和藝術為一爐的“科幻之都”充滿期待。大芬村是中國油畫第一村,成為全球重要的油畫及相關產品的集散地之一。“大芬模式”成為全國各地發展文化藝術產業學習借鑒的樣本,驗證了通過文化藝術產業的植入實現從傳統農業村落到現代藝術產業基地轉型的道路,為我國農村城市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干、干、干,快、快、快”的城市,深圳打造讀書月,閱讀已經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深圳讓城市布滿符合年輕群體審美的藝術環境,包括咖啡館、音樂廳、劇院等具有時尚風情的城市文化設施。
此外,數字時代賦予了深圳未來之城屬性。深圳的數字化社區打造彰顯了國際化大都市的特性,使深圳的國際化更為多元、更具活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開放包容、勇立潮頭、敢闖敢拼、開拓創新等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城市精神密不可分。要推動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融合發展,使深圳永葆創新動力、人文底蘊和藝術特質。【本文為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項任務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發展研究”(22JD710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嶺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