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日期:2024-01-23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宋宗宏
提 要
新征程,廣東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堅決摒棄阻礙高質量發展的思維定式、路徑依賴和行為慣性,從利益固化的藩籬和本位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傳統發展模式中解放出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推動現代化進入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具中國特色的發展階段,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親臨廣東視察,對廣東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對廣東高質量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寄予殷切厚望,要求廣東“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基本省情特點決定了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廣東人口數量多、資源約束緊,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任務重,實現現代化面臨的自然地理、資源要素、物理空間等限制多,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首先是人口數量多。廣東是第一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規模約1.27億。如此巨量的人口實現現代化需要豐富的資源能源、巨大的生態環境容量和公共服務資源來支撐。其次是資源約束緊。廣東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小省,對鐵礦石、有色金屬、天然橡膠、煤炭、原油、天然氣等資源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高,特別是一次能源資源匱乏,缺煤、少油、乏氣,能源供應對外依存度仍高達70%以上,100%的煤炭、80%的石油依靠進口。盡管廣東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都將維持這種“大進大出”的開放性發展格局,但集約高效利用資源能源、提高其投入產出比勢在必行。此外,廣東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征,地形狹長、呈扇形分布,東西跨度近800公里、南北跨度近600公里,這一自然地理和區位條件的限制以及發展的路徑依賴,導致廣東在城鄉、區域發展中長期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長期滯后于珠三角地區,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任務極其繁重。
只有走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全球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加強內外合作、強化陸海統籌和山海互濟拓展經濟縱深,增加騰挪空間和回旋余地,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廣東才能突破地理、物理和要素資源的限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日益激烈的內外競爭決定了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廣東面臨著你追我趕、百舸爭流的激烈競爭環境,只有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擺脫“雙重夾擊”困局成功實現突圍。從國內看,兄弟省市、各大區域板塊及經濟功能區域都緊扣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和首要任務,加快落實新發展理念,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上奮勇爭先,人才、高端產業資源與創新要素等的競爭日趨激烈。從國際看,發達國家大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推出一系列振興制造業、吸引高端制造業回流的戰略舉措,著力提升國家競爭力。2018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內顧傾向加速抬頭,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盛行,對廣東的高端制造業發展產生了巨大沖擊。與此同時,受綜合經營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廣東的中低端制造業加快向省外、國外轉移,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大力吸引外資和承接全球產業轉移,且勞動力成本較低,從底端對廣東中低端制造業形成擠壓,倒逼廣東加快向上突圍。廣東決不能滿足于已有成績、故步自封,決不能昧于國內外競爭大勢、麻木不仁,決不能有“躺平”的危險想法和“躺贏”的迷夢,否則連已有的發展成果都很難保住,唯有直面競爭、迎難而上,以“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決心和氣魄推動高質量發展,聚合規模經濟、強大市場、綜合制造、發展環境等多重優勢,塑造吸聚全球要素資源的強磁場,奮力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上取得新突破,才能破解“雙重夾擊”困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贏得戰略主動;唯有辦好自己的事,不斷筑牢做實經濟底盤,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國內外競爭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在現代化建設上實現質的躍升決定了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現代化是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轉型和持續變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以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重要內容和基本特征的新一波現代化浪潮正方興未艾,只有緊跟現代化發展前沿,持續推動經濟社會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全面轉型,才能跟上甚至引領現代化發展潮流。我國歷史上曾多次錯過現代化的重大機遇,教訓極其慘痛,實現現代化始終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探索和艱苦奮斗,廣東在現代化建設上取得重大成就,2022年GDP達12.9萬億元,連續34年位居全國第一,以不到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0.7%的GDP,經濟總量先后超越亞洲“四小龍”,在量的積累上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廣東經濟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量的增長已經到了平臺期,質的突破還處在醞釀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質上。按市場平均匯率折算,2021年廣東人均GDP為15234美元,僅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的35.9%,雖然已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但在發展底蘊、總體實力上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廣東在上世紀80年代以加工貿易方式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深刻影響乃至形塑此后的經濟發展路徑,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薄弱成為廣東經濟的短板,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高端芯片、工業軟件、關鍵設備、先進材料工藝等依賴進口,經濟活動集中在全球產業鏈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環節,制造業增加值率長期在22%左右徘徊,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不僅如此,廣東在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建設上還存在著短板弱項,而且從更高的要求來看,廣東不僅要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努力在各領域全方位走在前列,還要全面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實現從發展窗口向文明窗口的躍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應有貢獻。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帶來的新機遇,面臨新一波現代化發展浪潮,面臨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使命新要求,廣東只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徹落實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各環節全過程,不斷探索現代化從初級形態走向更高級形態的中國式具體實現形式,才能在現代化建設上實現質的躍升,以廣東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成就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成果結晶。
總之,邁上新征程,廣東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堅決摒棄阻礙高質量發展的思維定式、路徑依賴和行為慣性,從利益固化的藩籬和本位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傳統發展模式中解放出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推動現代化進入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具中國特色的發展階段,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作者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科院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