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建言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著手制定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
日期:2024-01-22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麗萍 周元春
過去一年,除了“顯眼包”“情緒價值”“雙向奔赴”等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外,“新質生產力”也成為了2023年十大流行語之一。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
如今,“新質生產力”也成為省政協委員口中的熱詞。大家紛紛為廣東如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認為應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積極培育新能源、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定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
在住深省政協委員、省知聯會副會長周萬雄看來,廣東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各市產業及技術發展不均衡。“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支撐的新質生產力,在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等經濟及科技創新發達的城市,產業布局較早,產業增加值也在逐年提高,但其他城市仍處于相對落后局面。”周萬雄說。
周萬雄建議,廣東省應該發揚敢為人先、只爭朝夕的精神,著手制定“廣東省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廣東省新質生產力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廣東省全面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行動計劃”,統籌全省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
全球范圍內謀劃布局“離岸科創飛地”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民革廣東省委會提交的集體提案提出了高質量培育產業創新集群、構建高能級創新型平臺網絡和創設一批離岸創新飛地等建議。
比如,在高質量培育產業創新集群方面,建議全力推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式發展,實施建鏈強鏈補鏈延鏈行動計劃,追蹤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動態,健全產業發展資源圖譜、產業鏈結構圖譜、關鍵技術路線圖譜、產業鏈人才需求圖譜,全面梳理產業鏈關鍵節點和供應鏈瓶頸,大力引進一批在產業鏈構建中起關鍵節點作用的企業和項目。
在構建高能級創新型平臺網絡方面,建議推動一批特色產業企業技術中心等提質升級,新建一批國家級、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謀劃籌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省級實驗室,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組建產業鏈創新聯合體、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攻關能力。
在創設一批離岸創新飛地方面,建議以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和模式創新需求為導向,對標對表香港、美國、以色列、日本、英國等創新資源集聚地區,鼓勵全球范圍內謀劃布局“離岸科創飛地”和“人才飛地”,將招才引智網絡延伸到創新策源地。
周萬雄也建議,要對形成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素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土地供給、投融資、人才支撐等方面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基礎研究投入。
快馬加鞭增強綠色新動能
如何增強新動能,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也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省政協委員、鹽田區政協副主席高海建議,廣東省需快馬加鞭,在華南地區打造比肩新加坡港的包含新能源加注的“綠色國際航運燃料加注中心”,為航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不斷提升廣東國際航運服務中心能級,使之成為具備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新質生產力基地。
“綠色國際航運燃料加注中心”是通過保稅燃油及液化天然氣(LNG)、甲醇、氫、氨、生物燃料等為代表的低碳/零碳燃料為船舶提供豐富燃料加注品種的立體化國際航運服務平臺。
2020年10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發布了首批授權事項清單,其中明確賦予深圳國際航行船舶保稅加油許可權,提出將在深圳水域試點開展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業務;2022年11月22日,深圳港集團完成國際航行船舶華南片區LNG首船加注作業,深圳港由此成為繼新加坡、鹿特丹、上海港之后,全球第四個具備LNG加注服務能力的港口。
“圍繞新質生產力建設,深圳港打造‘綠色國際航運燃料加注中心’正當時。”高海建議,將“綠色國際航運燃料加注中心”納入省政府工作戰略性安排,列入全省重大項目,保障落地推進。同時,結合港口資源、地理位置、加注格局和業務優勢,研究將深圳港定為加注中心落地區,釋放和擴大已有試點優勢和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