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深圳都市圈具有“六個優化”的鮮明特征

         日期:2024-01-09   來源:深圳特區報

          ■ 龔曉峰

          提要

          “一主兩副一極”的發展格局,再輔以“四軸”支撐的區域空間骨架,形成了深圳都市圈主次分明、功能互補、內外協同、資源共享的高質量發展空間布局,有利于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宜創的深圳都市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近期,廣東省政府印發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其中之一是《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诽岢鲆鰪娚钲谥行某鞘泻诵母偁幜洼椛鋷幽芰Γ涌焯嵘龞|莞、惠州副中心發展能級,高水平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增長極,形成“一主兩副一極四軸”的都市圈總體發展布局,實現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協同聯動。

          筆者認為,《規劃》的出臺,有利于“六個優化”,是貫徹落實新時期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舉措,將全面助力深圳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優化空間布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深圳都市圈中,惠州面積最大,為1.13萬平方公里;東莞、深圳分別為2460平方公里、1997平方公里;深汕合作區面積為468.3平方公里?!兑巹潯妨⒆阗Y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空間,推動區域內差異化協調發展。深圳主中心將著力促進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水平,引領帶動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東莞副中心立足“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聯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城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先進制造之都。惠州副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增長極創新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合作范例,集聚和傳遞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能級?!耙恢鲀筛币粯O”的發展格局,再輔以“四軸”支撐的區域空間骨架,形成了深圳都市圈主次分明、功能互補、內外協同、資源共享的高質量發展空間布局,有利于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宜創的深圳都市圈。

          優化產業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重點領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既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工業是立國之基,產業是經濟的命脈,其合理分工布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眾所周知,從現代產業分工和產業鏈拓展趨勢以及國際著名灣區的實踐來看,僅僅在一個城市很難完成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必須聯合周邊城市形成有機整體,實現合理分工協作,形成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同時也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無序競爭?!兑巹潯吩谙嚓P地區現有產業優勢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專業化分工協作,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條,共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世界科技和制造業中心。比如,深圳重點是加快建設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深圳特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東莞重點是培育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支柱產業和新材料、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一批國際一流、國內領先、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惠州重點是培育壯大石化、能源、生命科學等支柱產業,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清潔能源中心。深汕特別合作區重點是打造重大產業項目承載地、新引進重大項目目的地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孵化器。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夕陽產業,只要改造得好,融合得好,就可以成為傳統優勢產業,在國內外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優化基礎設施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深圳都市圈高速公路里程近2500公里,路網密度全國領先,城際日均出行人數約百萬人次,要素高效流動格局基本形成。為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對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基建均作出明確細致的規劃,提出形成“三橫五縱”鐵路格局、建立國際航空樞紐體系、打造都市圈港口群、完善“九橫十二縱”高速公路網絡、部署信息基礎設施等,加快建設5G通信網絡、工業互聯網平臺、算力中心,推動形成布局合理、銜接順暢、管理協同的基礎設施體系,必將有力支撐深圳都市核心區半小時通勤圈、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建設,為都市圈高效運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優化要素稟賦

          深圳的創新和資本要素聚集,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呈現出集中發展、集聚發展、集群發展態勢,規模效應比較明顯。2022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5.81%,是全國的2倍多;至2022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9年高居全國城市首位;工信部公布的首批45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圳占4家,培育了華為、騰訊、大疆、邁瑞、中興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創新型城市排名連續4年全國第一,在跨境金融、科技金融、數字金融、未來產業等領域存在先發優勢。東莞被譽為中國的“制造業之都”,“東莞模式”也是國內外理論研究的熱點,東莞以電子信息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配套能力極強,擁有數以百萬計的產業工人和高技能工程師,制造業人才優勢明顯?;葜葑匀粭l件優良、土地資源豐富,過去3年近八成土地用于工業?!兑巹潯穼⒏鞯貐^的要素稟賦全面整合,促進包括數據要素在內的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加快建成區域互聯互通的統一大市場。

          優化公共服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當前城鄉差異、地域差異、行業差異、群體差異是基本公共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兑巹潯诽岢鲆步ü卜諆炠|生活圈、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統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持續提升共建共享水平,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公共教育方面,加強各城市教育交流合作,聯合推進高等教育重點學科、優勢學院建設,協同打造區域教育信息應用平臺,推進都市圈教育資源聯網共享;在公共醫療方面,鼓勵開展多層次多模式合作辦醫,推進都市圈醫療服務同標同質,推進公共衛生聯防聯控;在社會保障方面,統籌推動住房保障、就業和工傷、養老、失業保障一體化發展,同時積極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持續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利于把深圳都市圈打造成全國“共同富?!笔痉秴^。

          優化生態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圍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共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夯實依山擁海、水脈貫通的生態底色,《規劃》著重提出要共建一體化生態安全格局、協同推進環境治理、大力推動生態共治,合力營造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都市圈。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低碳是高品質生活的潮流。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改善工業用能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建立生態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和利益協調機制,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全面推進都市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圳都市圈的打造還有利于提高城市韌性和氣候適應性,提升防災減災以及應急管理能力,強化城市在面臨多種危險特別是氣候惡劣導致的災害時的自我調節能力,推動區域之間生態共治能力現代化。

          (作者系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