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重點項目帶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4-01-05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鄧紅麗
1月2日,新年開工第一天,全市2024年首批新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光明區舉行,為做好全年各項工作打響“發令槍”。
跑起來、搶時間、爭一流,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在光明勃發升騰。
光明區此次集中啟動重點項目32個,總投資194.2億元。這些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增強光明的產業集群競爭力、區域發展承載力、招商引資吸附力。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走勢。光明區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標使命,圍繞信息、生命科學、新材料三大方向,立足制造業強區本底,充分發揮光明科學城創新優勢,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重點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喜人。其中,超高清視頻顯示、新材料集群規模突破1000億元,高端醫療器械集群規模突破500億元、合成生物產業集群總估值突破270億元。
昂揚向上發展態勢,帶來奔涌向前的發展動力。從大抓產業空間整備、精準招商引資、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到全力做好企業服務、推動科技賦能、擴大有效投資,光明區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最好結果,堅定跑贏2024年的信心和底氣。
大片區牽引大項目,打開無限發展空間
當日集中開工儀式,位于光明區全力打造的平方公里級新興湖科技產業社區,這片平坦開闊的產業用地上,一批重點項目即將拔地而起。
(下轉A6版)
(緊接A1版)
該片區實施面積1.3平方公里,已全面完成土地整備,釋放產業用地61公頃,已落地飛榮達、科曼醫療等三個優質項目,建成后將貢獻產值350億元。
這是光明大抓產業空間整備的一次生動實踐。自2022年開始,光明區系統梳理全域低效工業用地38平方公里,統籌推進“6+8”連片產業空間攻堅,兩年累計釋放連片產業用地2.15平方公里,未來兩年將進一步釋放連片產業用地1.05平方公里。
光明區率先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公開選擇開發主體+凈地出讓”模式,以明湖智谷智能傳感新型產業社區為例,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該項目已全面進入建設實施階段,將打造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示范項目。
光明在全市率先探索國有已出讓用地再開發模式,凝聚“黨建引領+兵團攻堅+國企參與”攻堅優勢,以白花半導體新型產業社區為例,9個月整備產業用地56公頃,為打造半導體新型產業社區提供了充足空間。
以大片區牽引大項目、大項目帶動大投資。2023年,光明區固投首次突破千億元,近5年年均增速約18%,市重大項目投資完成率115%。2024年,光明區將持續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抓好新興湖科技產業社區等七大重點片區建設,力爭全區完成固投1100億元以上。
精準招商引資賦能,優勢產業集群規模攀升
以高品質空間靜待優質產業,光明區建立全員招商機制和市場化招商機制,大抓精準招商引資。2023年,光明區堅持“心誠+行程”,落實“五個千萬”,全年新引進落地項目727個,包括世界500強項目12個、上市公司項目27個、央企國企項目19個、專精特新企業23家、優質外資項目33個。
以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為例,光明區在邁瑞科技、科曼醫療等本土優質企業基礎上,編制全球、全國招商地圖,引進落地國藥通用、海爾大健康、華潤醫療等世界500強企業,以龍頭企業招引,壯大產業集群規模。同時,依托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引進行業高層次人才42人,推動重點企業建成省級創新平臺12個、市級創新平臺6個。此外,光明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的玉塘高端醫療器械先進制造業園區,認定總建筑面積約143萬平方米的8個醫療器械特色產業園區,為產業發展提供高品質空間。
聚焦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光明區加強優質資源導入,編制全球、全國招商地圖,成功引進德融寶(德國)、柯力傳感、漢威科技等企業44家。同時,在明湖智谷定制化建設大灣區智能傳感新型產業社區,項目一期38萬平方米空間預計2025年交付使用,已提前招引意向落戶企業17家。此外,強化產業生態建設:設立德融寶全球競爭力中心,鏈接引進歐洲傳感器企業;推動MEMS中試線加快建設;落戶總規模50億元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基金;成功舉辦兩屆全球傳感器發展大會,累計吸引超1500家企業參與,42個項目現場簽約,促成采購訂單1.1億元。
企業引進來,要留得住,更要發展好。光明全力構建全新的企業服務機制,一方面,幫助企業找市場、找空間、找資金、找人才。另一方面,開展龍頭企業“一企一策”精準服務,組建服務工作專班,千方百計解決企業各種個性化訴求。
2024年,光明區將錨定新目標,全力爭取全年最好的發展結果。在招商引資方面,力爭新增落戶企業400家以上,世界500強等優質企業60家以上。
科技賦能,科研經濟發展新范式蔚然成型
2023年,光明科學城創新載體建設加速推進,深圳醫學科學院正式成立,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正式啟用,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獲批建設,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深圳)、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創新中心等大院大所成功引進,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沉甸甸的數據最有說服力,光明區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7.16%,研發投入102億元,較2018年增長126.6%。2023年全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150家,較2018年增長117.6%。
在全力推動科技賦能上,光明發揮大科學裝置的戰略導向和應用支撐功能,如吸引蒙牛乳業依托合成生物設施開展新產品開發。發揮大院大所資源配置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作為全國人形機器人鏈主企業的中兵集團,在光明建設創新研究院。協同高水平大學推進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如聯合香港理工大學共建深圳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搭建成果轉化平臺開展工程驗證和小試中試,推動華星光電、貝特瑞等龍頭企業建設產業中試基地。
光明區積極發展科研經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圳灣實驗室全球首創移動式可穿戴腦部PET,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成所“人體免疫系統發育圖譜繪制”入選2023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三環電子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入選國家“首臺(套)”,貝特瑞長循環硅基負極材料技術全球領先。
同時,做強科技金融示范支撐,發起成立光明科學城母基金和種子基金,落地總規模75億元的智能傳感、合成生物、腦科學等產業基金。
此外,推動科創體制機制改革,支持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等科研院所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和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爭取科技部支持在光明科學城開展科研儀器設備類人才評價試點。
2024年,光明將推動科技全面賦能產業發展,力爭國高企業增至2300家,研發投入強度達8%以上。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跑贏2024年,光明區將不斷積蓄新動能、拓展新優勢,為深圳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