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文體服務升級 惠民之心不變

         日期:2023-09-18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最近,深圳的公共文體服務“火出圈”,被央視記者“看上了”。央視記者來到深圳,現場體驗免費共享智能琴房、室外智能健身房、5G智能跑道,了解全市體育場館“一鍵預約”平臺,也耳聞目睹了市民對各項公共文體服務的頻頻點贊。

          就像特區精神概括的那樣,深圳人有個特點:埋頭苦干。如何讓市民群眾在快節奏的工作之余,暢享公共文體服務,是深圳有關方面心心念念的事。翻看多年來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都能看到當年公共文體服務的量化目標。

          深圳的人口密度在全國城市中是打頭的,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有文體愛好的人非常多,公共文體服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做好的。比如去年6月18日深圳正式上線啟動“i深圳”體育場館一鍵預約平臺,之前就對全市體育場館進行了全面摸底,還想方設法解決了學校體育場館開放難題,并利用數字技術實現了體育場館設施資源信息的精準推送。

          如今,深圳為市民送上的“文體禮包”,更“有型有范”——“智慧型”和“科技范”。

          (下轉A4版)

          (緊接A1版)

          把免費共享智能琴房設在市中心、社區、城中村等戶外場所,這本身就很“酷”;琴房內的空調接近預約時間會自動打開,這樣的細節也讓市民朋友感到“爽”。同樣免費開放的室外智能健身房,靠太陽能和自發電局域網供電,能開展體質測試、建立個人運動健康檔案。5G智能跑道能實現運動計時排名,市民完賽后能在獎品柜自助領取獎品,那感覺真像跑了一場專業馬拉松。

          無論是越來越先進的公共文體設施,還是利用現代科技為市民朋友精準匹配文體場館設施資源,都反映出深圳的公共文體服務在升級。用科技賦能來提升公共文體服務,與深圳科技創新之城的氣質高度契合。

          公共文體服務不是可有可無的“桌上的花瓶”,而是牽系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圳在用心做好公共文體服務的同時,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高地、國際著名體育城市,還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激發市民文體消費熱情。目前,深圳“10分鐘文化圈”基本建成,“10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今日深圳,下大力讓市民就近暢享文體活動帶來的歡樂和好處,變的是公共服務的科技含量,不變的是為民惠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