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光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蓬勃向上

         日期:2023-09-19   來源:深圳特區報

        光明區高質量高顏值城區風貌。

        光明生命科學園。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

          創新泉涌,大道光明。

          從特區邊緣到舞臺中央,光明區發展定位不斷躍升向前,正崛起成為“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新征程上的光明,迎來國家戰略交匯疊加、創新能級加速躍升、比較優勢快速形成的黃金發展期。

          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加快推進;GDP從2018年的920億元增長至2022年超14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從2205.7億元攀升至4292億元;規上工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雙雙突破1900家;專精特新企業達742家,上市企業達32家。

          累計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3.7萬套、供應1.8萬套;279座大小公園星羅棋布,200余公里綠道碧道貫通全城;獲“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國家級榮譽。茅洲河碧道光明段被評為廣東省五星級碧道。

          亮眼成績是光明區積淀的厚實家底,托舉著光明應勢而謀,乘勢而上,向著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闊步向前,迎接更加廣闊的未來。

          國家戰略 落子光明

          攤開粵港澳大灣區地圖,深圳西北端的光明區,正位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光明區集中布局大科學裝置群,以最高水平、最高標準謀劃建設科學城。

          2018年9月19日,光明區揭牌成立,深圳市委市政府賦予其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榮使命。

          光明科學城和光明區城市發展一體規劃建設和發展,光明區的成長軌跡,正對應光明科學城崛起的步伐。而光明科學城也成為光明區建設發展中最閃亮的標簽。

          乘著科技自立自強的東風,光明全方位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布局最集中、創新動能匯聚最迅速、綜合創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區域,科學城建設合力越發強勁。

          國之重器 科學山林

          光明科學城是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

          大科學時代,科學城建設的核心是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圍繞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學科領域前沿方向,光明科學城正滾動推進“9+11+2+2”重大科技創新載體落地建設,其中包括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科研平臺、2所研究型高校和2所廣東省實驗室。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又稱“大科學裝置”,是典型的大科學時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國外大裝置產生了不少諾獎級的成果。

          9月12日,深圳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引發廣泛關注,“首次構建最全的人類免疫細胞發育圖譜”這項研究成果的取得,與坐落在光明科學城的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自動化、高通量平臺密不可分。

          目前,光明科學城布局建設了合成生物、腦解析與腦模擬、自由電子激光、鵬城云腦Ⅲ、材料基因組、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等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們是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科學重器。

          作為深圳建市以來投資最大的科學設施,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已于6月底啟動建設,建成后將成為世界頂級的第四代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

          光明科學城首批啟動建設的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個設施,首批科研團隊和科研設備已陸續進場及調試。鵬城云腦Ⅲ納入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可研報告正加快完善。

          深圳醫學科學院(籌)總部正式落地光明,擬建設國際領先的生物醫學領域8大研究所,將提升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醫學科研水平與產業轉化能力。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已開工建設,將布局建設先進光源中心、創新材料研究院、低溫物理中心、生命醫學中心等8個科學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陸續在光明科學城布局創新資源。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全面投用,深圳理工大學(籌)加快建設。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兩所廣東省實驗室已開始開展多項課題研究……

          崛起中的光明科學城是一個開放、共享、協同的“創新共同體”。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機構、企業、個人開放共享,為國內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質條件。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高度重視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香港科技大學參與設計的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已基本建成。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已面向港澳科技創新需求布局建設實驗線站。

          8月28日,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落地光明科學城,將在生命科學、高端制造等方向打造國際一流的科研高端平臺,構筑集聚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的創新共同體。

          在國務院近期印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河套規劃》)中,同樣能看到光明科學城的“身影”。光明科學城與河套深圳園區、香港科學園等創新節點形成“半小時科研圈”。

          《河套規劃》對深圳、光明意義深遠。光明區將充分發揮光明科學城科創資源集中和產業空間集聚的優勢,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優質連片產業空間吸引項目落地,形成與河套合作區高質量協作、互補性發展格局。

          人才高地 創業沃土

          9月9日,《2023理想之城——邁向教育、科技與人才高度發展的全球城市》發布,深圳以較大優勢排名科學家們心目中的創新人才理想城市首位。

          其中,光明科學城的作用功不可沒,隨著大科學裝置和科研機構的加速落地,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慕名向這片創新熱土奔赴而來。

          涌源合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宗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還在國外留學時,就知道自己一定要來光明科學城,因為這里有適合合成生物產業發展的科研生態?!庇吭春仙緞撌伎茖W家團隊均具有國外頂尖科研院校的求學、研究經歷,如今聚集在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創新創業。

          青年人才發展潛力巨大,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明區人力資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光明區累計引進留學回國人員、高校畢業生、在職人才等各類人才2888人,同比增長92.9%,超高增長率凸顯引才成效。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最新公布的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來自深圳醫學科學院(籌)、深圳灣實驗室的顏寧和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王立平名列其中。他們有一個共同交集點,就是均投身在光明科學城的火熱建設中。

          顏寧領銜的深圳灣實驗室,目前已入駐近百個PI課題組,集聚了1200多名國內外頂尖科研人員,34名科學家入選生物醫藥領域全球前2%科學影響力榜單。

          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自2021年底正式入駐光明,實驗室形成了以兩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科研杰出人才、行業杰出代表為核心的多個科研團隊,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技術基礎創新和融合創新。

          中山大學·深圳、深圳理工大學(籌)重點建設信息、醫學、新材料、先進制造等與光明科學城高度關聯學科,截至2023年6月,已有學生與教職工14000余人在此科研生活。

          光明科學城成為科技創新人才向往的“理想之城”。截至2023年6月,20余支院士團隊聚集光明,引進、培養各類人才18.21萬人,各領域高層次人才突破2000人。光明區入駐的各科研院所共有科研人才超5400人,同去年相比增長了21.99%。今年,光明區將力爭新引進各類科研人才超1000名。

          科技創新人才匯聚,得益于光明區一流的創新生態、人才環境。光明區打造“規劃+計劃+辦法”人才政策體系,吸引領軍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工匠型技術人才等集聚。印發實施光明科學城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22—2035年)、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目錄、“人才高地計劃”系列政策等文件,優化提升“三先三后、分類追蹤”引才模式,建立“一事一議”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引進工作制度,發布針對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業家的培育專項行動方案,構建具有科學城特色的人才引進培育政策體系。

          魅力城區 品質生活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離不開“宜居”之名。光明的宜居,在目之所及的綠意盎然中。光明山水田林湖景觀秀美,15條河流穿城而過,森林覆蓋率達25.68%,生態控制線內面積占土地總面積53.82%……“田園里的科學城”城市畫卷徐徐展開,越來越多人在這里詩意棲居。

          光明的宜居,在對標“世界一流”的高品質教育中,新改擴建中小學28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和高中段學位5.6萬座,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2.4萬座……

          光明的宜居,在高水平的醫療保障中,中山七院、國科大深圳醫院成功創建“三甲”,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基本建成,中山七院二期正加快建設。成立全市首家中醫藥傳承發展研究院。

          光明的宜居,在四通八達的內外交通中,贛深高鐵、廣深港高鐵在光明設站,未來在這里還有兩條城際鐵路。

          光明的宜居,在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里,已運營并獲得“魯班獎”的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高端演出、藝術展覽精彩不斷。開展“文化傳城”計劃,不斷豐富光明城區文脈、厚植科學基因,持續提升光明科學城藝術高度、人文厚度,為科學創新源源不斷提供文化滋養。

          未來的光明,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核心功能將初步形成,深圳北部中心高顏值風貌和城市中心功能將充分彰顯,光明成功躋身全市高質量發展創新型城區前列。

          科研經濟先行的“光明路徑”

          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正酣。作為啟動區的光明生命科學園內,已率先進駐了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大科技基礎設施,首批科研團隊和科研設施陸續進場,人流、物流往來絡繹不絕。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產業轉化是一個相伴相生的過程,大科學裝置本身的“磁吸效應”,疊加“沿途下蛋”的裂變效應,能夠加速催生產業轉化,促進新產業集群形成。

          合成生物產業集群在光明科學城僅用兩到三年時間便起步成勢,正印證了這一點。光明區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集聚產業發展所需“團隊+空間+政策+基金+論壇”等要素資源,在重點產業領域結出累累碩果,打造出一條科研經濟先行的“光明路徑”。

          全國合成生物產業高地雛形初現

          2021年,深圳市科創委摸底各區產業時驚喜發現,光明區合成生物產業正逐漸發展成為全市乃至全國合成生物的第一方陣。

          時間撥回2019年1月25日,光明科學城開工建設,投資7.2億元建設的全球首個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在其中。

          這個大科學裝置像“磁石”一般,將合成生物領域的科研平臺、創新團隊、創業者企業家、風投機構吸附而來。

          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該院部分核心團隊于2021年入駐光明科學城。目前團隊規模近1100人,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學團隊,50余位課題組負責人中,80%是國家級人才(全國第一)。

          得益于科研團隊強大的號召力,光明區建立起“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打造全國首個合成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下稱“創新中心”)作為科研成果轉化的創新載體,并配套全國首創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創新性打破“從0到1再到10”的產業孵化時間壁壘。

          從創新中心起步,到打造衛光生命科學園、恒泰裕·華南醫谷等高質量專業合成生物產業園,集中承載創新中心遴選出的合成生物關聯企業,迭代形成“中心創新、圈層創業”綜合體2.0模式。

          截至2023年6月,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累計組織11批超300家企業遴選,推動42家總估值超164.8億元的合成生物企業落地光明。

          賽橋生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深圳賽橋生物創新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2月,在光明科學城的土壤上迅速發展壯大,2022年起,賽橋生物每個季度都有一款主打產品上市并批量交付客戶。賽橋生物第一款產品上市一年即實現8000萬元產值,成為國內細胞與基因治療儀器設備頭部企業,目前估值達20億元。

          合成生物產業集群在光明拔節生長的背后,是資金鏈的加持和政策的穩穩托舉。光明區設立總規模15億元的合成生物產業基金,同時撬動社會資本,大力催生合成生物產業“沿途下蛋”。

          在政策支撐上,2021年,光明區發布全國首個合成生物產業“1+2”政策體系,提供國內最優的產業政策支持。截至2023年8月,光明區在合成生物、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已累計發放資助4000余萬元,真金白銀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關聯產業加速發展。

          此外,通過論壇峰會等活動匯智聚勢,持續推動產業創新合作交流。2023年3月31日,首屆國際生物科技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光明區政府聯合百時美施貴寶、輝瑞、默克、諾華等跨國藥企,啟動建設國際生物科技聯合創新中心。

          麥肯錫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的經濟價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未來全球60%的物質生產可通過生物制造方式實現。光明區率先布局合成生物這一未來產業新賽道,可謂下了一步“好棋”,不久的將來,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向著全國合成生物產業高地邁進。

          搏擊千億級產業集群新賽道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惫饷鲄^從合成生物產業發展經驗中總結歸納出的這套模式,將復制到區內其他重點產業上,衍生出一條光明區科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腦與類腦產業便是其中之一,光明區用“設施+人才+技術”帶動“腦與類腦產業”發展,并為腦科學產業成立了一個創新中心作為產業孵化平臺,實現“原始創新+資源共享”,發揮“沿途下蛋+聚集效應”。深圳市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建成運行以來,已引導50家總估值超100億元腦科學關聯企業落地光明。

          光明區打造未來產業產學研示范高地。未來三年投入超5億元,全力支持合成生物、腦科學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持續構建“科研—轉化—產業”的成果轉化模式。建設專業園區超40萬平方米,集聚未來產業企業超120家,總估值超過410億元。

          新材料產業同樣適用。4月27日,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上,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正式入駐光明科學城。新材料產業是光明區全力推進建設“8+5”產業集群中,8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集聚了貝特瑞、星源材質等龍頭企業,產業集群規模正向500億元邁進。

          在政策支撐方面,光明區已出臺《深圳市光明區關于支持新材料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重點支持新型顯示材料攻關、5G關鍵材料研發等。

          在空間釋放方面,光明區在公明街道上村蓮塘-西田和李松蓢-下村兩個片區規劃布局共5.2平方公里的新材料新型產業社區,同時打造龍邦高科技產業園、鑫辰新材料中試產業化基地、星源新材料特色產業園等新材料特色產業創建園。

          光明區馬田街道田園路與薯田埔路交會處,一棟藍色玻璃幕墻建筑聳立,這里是鑫辰新材料中試產業化基地。該園區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將打造成為新材料特色產業創建園。

          走進園區,才能發現這棟建筑的特別之處,首層6米的層高,使得空間極其通透,這一層載荷達1200kg/㎡。這是一座按照“工業上樓”高標準打造的特殊廠房,高層高、高載荷、寬柱網,同時配備了2臺3T電梯及一臺載重2T的電梯,以及相應卸貨平臺、吊裝平臺。園區還根據新材料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配置了污水處理站、集中廢氣處理環保設施,全方位滿足新材料企業中試需求。

          該園區在招商階段明確產業定位為資本高度關注,解決“卡脖子”技術、進口替代與行業領先的三類新材料企業。目前已全部招滿,進駐了16家潛力巨大的新材料企業。

          有了大科學裝置、產業基礎、政策支撐、空間規劃,光明區還計劃成立專門產業引導基金,引進一個新材料領域有較強號召力的團隊來引領產業集群發展。

          2022年,光明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760億元,占GDP比重53%以上。未來,光明區將立足產業基礎,推動超高清視頻顯示、新材料兩個集群躍升為1000億級集群,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成長為500億級集群,智能傳感器產業快速成長為100億級集群,并打造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

          (本版撰文 鄧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