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堅持人民至上 注重可感可知——五論認真學習貫徹市委七屆七次全會精神

         日期:2023-09-15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民生幸福的成色,映照著城市發展的底色。

          市委七屆七次全會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注重可感可知,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時諄諄囑托:“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主題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矢志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深圳,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緊扣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戰略定位,在堅定不移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進程中用心用情用力書寫“民生答卷”,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圳奮力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恢宏敘事,最終落腳于民眾小日子的溫馨故事。從基本需求到更高追求、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一致性到個性化,民生需求在變化,發展節拍要跟上。精準聚焦群眾所需所盼,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讓現代化建設成果不斷轉化為群眾生活品質,讓幸福可感、可知、可及,才能把民生實事辦到老百姓心坎上。

          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民生關切。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是民生工作的有力抓手。扭住問題不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法論。深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目標,從群眾普遍關注、人人關心的事情和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交通、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聚焦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幾件事,形成標志性成果,讓群眾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社會安定祥和,平穩有序,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對于人民群眾來說,“平安”來源于安寧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環境、安定的社會,意味著充盈內心的安全感。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圳要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緊抓細抓實防范化解各領域重大風險工作,努力為人民群眾筑牢安全屏障。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信訪工作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通過信訪渠道,可以摸清群眾愿望和訴求,找準工作的著力點,更好為群眾服務。做好信訪工作,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扛在自己肩上,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必然要求。深圳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全面開展信訪積案難案攻堅化解年行動,嚴格執行領導包案責任制,做到案結事了、事心雙解,把信訪工作做成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事業。

          深入推進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是“為人民而改革”的生動實踐,是深圳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務領域的一項戰略戰役性改革、綜合性集成式改革、創造性引領性改革,得到市民等多方點贊。深圳要繼續深入推進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建設好民意速辦一體化平臺,努力把這項工作越辦越好,經得起廣大人民群眾日復一日的檢驗,讓改革不斷釋放出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強大效能。

          發展為了人民,也須臾離不開人民的自我奮斗和創造力量。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讓廣大市民群眾在城市建設中作主體、唱主角,當好基層社會治理“主人翁”,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圳經濟特區的未來,要在“人民至上”的執著堅守中匯聚澎湃動能,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繪就更加精彩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