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研究視角由現代轉向后現代
日期:2022-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身份指在文化語境中人們對于個人經歷和社會地位的闡釋和建構,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關于身份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以往關于信任的研究主要從本質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等視角展開。近年來,學界從很多新的視角對身份展開研究,這些研究體現出明顯的“去西方化”和“后現代性”特征。例如,斯文德·布林克曼將身份看作根據價值觀和道德承諾不斷進行的自我詮釋。對于布林克曼來說,身份既意味著道德,也意味著敘事。身份絕不是純粹的個人層面的概念,而是與社會的各個層面交織在一起。與身份相關的道德其實就是一種關于善的框架的理解與解釋的問題,人們基于對善的理解與解釋而做出評價,從而使得道德約束成為可能。與布林克曼的觀點相同,泰勒認為我們的身份取決于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情、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以及我們的道德承諾。在泰勒看來,擁有身份意味著知道一個人在重要問題上的立場,也就是回答“我是誰”的能力。當然,我們的身份由我們的承諾形成,但這并不意味著身份因此一勞永逸地固定下來。相反,擁有一種身份應該被視為一種追求、一種與善之道德框架相關的渴望。這種對于善的追求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話語互動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即道德框架具有臨時性。按照泰勒的觀點,身份實質上是話語互動過程中施動者的一種敘事行為。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關于某一身份的支配性敘事,這種敘事表達了施動者對于特定身份及其基本特征和規范性要求的理解與詮釋。按照這一觀點,我們的身份是自我與價值觀互動建構而成,身份建構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根據這些價值觀行動和發展。在自我敘事的過程中,我們的道德價值觀也會隨著敘事變化而變化。
從本能身份到情感身份研究。身份研究過程中,安德森等學者認為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不能完全解釋話語互動中的情感變化問題。因此,進入21世紀以來,學界正經歷由批評話語分析向情感話語分析的轉變。這種情感話語分析的研究轉向為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總體來看,當前情感話語分析的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部分學者(比如塞奇威克和弗蘭)認為情感是人所與生俱來的,在話語互動的過程中人會因為某項情感神經被觸發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另外一部分學者(比如馬蘇米和思睿福特)認為情感是一種過渡形式,是一種本能的、先天的、預知的力量,它先于并超越語言和話語而存在。不過,這兩種理論由于過度關注情感的生理性或本能性特征而無意中將其去個性化特征忽視。因此,考爾德-道等學者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身份的情感話語研究路徑。與之前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路徑不同,考爾德-道主張采用一種社會實踐方法來處理話語互動中的情感問題。情感話語路徑將人的理性思考與情感感覺結合起來,將意義創造與具象結合起來,這樣情感就被賦予了個性化特征。相對而言,身份的情感話語路徑有其優勢,因為它規避了內部與外部、個人與社會的二元性問題,將更有利于我們厘清身份、能動性等話題之間的糾纏問題。
從中心身份到消解身份研究。傳統身份研究以西方理論為主導,亞爾等學者嘗試打破身份的西方中心論,采用以消解中心為特征的非西方研究路徑。他們以智利歷史來說明身份如何不斷協商與建構,以及權力如何在身份建構過程中發揮作用。在他們看來,智利南部土著人的身份與其殖民史密切相關。在歷史上,殖民者起初試圖對土著人進行分類管理,以便更好地控制人口并占領其土地。但這些分類引起了一系列誤解,導致殖民者與土著人頻繁發生沖突。以智利當地的紡織品為例,南部土著人認為紡織品是歷史遺產,而殖民者(以教會為代表)卻將紡織品中的元素進行宗教性的重構。另一位代表學者威廉姆斯·詹姆斯則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對紡織品的案例進行分析,認為智利南部土著人的身份意識與其自我認知密切相關。他認為土著人通過紡織品自我構建了三種身份:傳統文化繼承者的身份、教會順從者的身份和養家糊口者的身份。基于這一發現,威廉姆斯·詹姆斯提出身份的建構與自我認識、立場、意義建構等概念密切相關。他認為,身份本身是復雜的,會涉及情感、土地和祖先等因素,因此人們應秉持兼容并包的態度,接納不同符號文化背景下的身份形態。
從本質身份到建構身份研究。相關學者采用巴赫金、沃洛希諾夫等學者的對話理論來研究身份如何在對話過程中建構。巴赫金認為,個人被嵌入社會文化和歷史世界中,語言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沃洛希諾夫則將語言看作一種對話表演,語言活動發生在情境化和具身化的個體之間,依存于時間和空間中,并具有歷史印記。在對話理論的影響下,自我個體被認為是對話的,因為他/她首先通過對話行為與他人相關聯,進而形成社會對話關系。由此可見,對于對話理論而言,語言、自我和身份是建立在社會關系基礎上的相互依存的對話現象。在對話理論的基礎上,貝爾陶提出了語言時空概念,并認為身份在語言時空及其對話中形成并發揮作用。在一個語言時空中,我們通過話語與他人產生具體的接觸并對他人產生心理影響。我們通過對話既表明了自己是誰,又表明了我們在集體中所具有的特性。換言之,身份是通過相互之間的對話聲音來創建和塑造的,并在特定領域內變得明顯。貝爾陶進一步總結了對話視角下身份建構的三種方式:從外部旁觀者角度看,身份是通過自我—他者—社區的基本關系所賦予的運動建構;從人際活動角度看,身份是通過從“你”到“我”的運動建構;從內在化角度看,身份是通過“我”與“我”之間的運動建構。
從經典身份到激進身份研究。經典身份研究最初只是關注固定的身份,比如精神分析領域代表學者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綜合功能就與經典身份相關。1946年起,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身份概念(也稱為社會心理身份),這一概念將身份的生物特征和社會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基于社會學、文化和心理學的理論,埃里克森以臨床學的視角將前反思自我意識和自我形象相結合,因為它們與角色和價值觀均相關。他進而提出了自我身份兩極化的三個維度:個體性與群體性;跨情境的同步一致性與情境的靈活性;在個人發展和變化中仍然是同一人的歷時性與自我連續性。他還強調了身份的其他三個關鍵方面,即能動性能力(如發起行動、承擔責任等)、自如的感覺以及自尊。此外,埃里克森還提出了青春期身份發展的相關構想。20世紀50—70年代,更多以臨床為導向的分析師詳細闡述了自我—他人理論。然而,只有克恩伯格明確接受了埃里克森的身份概念,并將其與自我心理學和客體關系理論相結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固定身份觀一直受到批評,因為它忽略了身份是如何不斷變化的以及如何在自己與他人的話語互動中構建。比如,奧格登和費羅嘗試突破經典的身份觀,提出了較為激進的身份觀。他們在埃里克森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敘事身份”概念,并采取精神分析的方法對該概念不斷地進行豐富與發展。
總之,當前的身份研究視角正在經歷從現代主義向后現代主義的演變過程。身份研究已經不再單純地以西方理論為主導,考察各種規約的、本能的、固定的身份特征。相反,身份研究體現出明顯的社會性、情感性、消解中心性、建構性、激進性特征。這些特征恰恰是后現代主義的典型表現。這些發現可以為后續的身份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武漢大學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