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處理好六大關系 為鄉村文化振興護航

         日期:2022-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年來,黨和國家將鄉村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脫貧攻堅和鄉村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3年黨中央提出了實施“精準扶貧”戰略,脫貧攻堅事業從此駛入了快車道。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別指出要加快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隨即,黨中央又發布了《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由此可見,鄉村興則天下興,鄉村強則民族強,鄉村文化既是中國社會的塑造者,也是中國社會變革的被塑造者,鄉村振興是一項包括鄉村產業振興和鄉村文化事業振興的系統工程,而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是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方向,為此我們應當處理好鄉村文化振興六大方面的邏輯關系。

        處理好經濟產業振興和文化事業振興的關系。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中,經濟產業振興是文化事業振興的基礎和原點,是確保外來人才流入和本地人才與人口不流失的重要抓手,也是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載體。文化事業振興是經濟產業振興的引領和歸宿,是區域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精神皈依的重要依托。經濟產業振興和文化事業振興需要同頻共振,實現有產業的文化事業振興和有事業的文化產業振興的和諧一致十分必要,讓文化產業成為傳承和情感的擺渡人。從實踐看去,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車之兩輪和鳥之兩翼,我們應努力規避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力戒在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中出現實用主義投機心理。任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都不是辯證唯物主義意義上的鄉村振興,也不是新時代完整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處理好鄉村文化振興頂層設計和基層落地的關系。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復雜原因,近現代以來,我們主要致力于解決農民群體的土地問題和生計溫飽問題,沒有實施過完整系統的國家層面的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的鄉村文化振興,從國家層面而言,是“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將文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要求具體化和實在化,依托“文化下鄉”等重大項目最終在基層社會落地生根,應當在政權、政黨和組織、動員方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加強文化建設的優越性,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范疇,加強領導和建設、考核和問責的力度。同時,賦予廣大農民群眾文化振興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順應和回應農民文化振興的選擇和意愿是鄉村文化振興成功的基本保證,為此,我們應在“自下而上”中尊重農民主體的利益訴求和文化倫理愿望,打通鄉村小傳統、小文化與國家大傳統、大文化之間的歷史壁壘,形塑“上下一體”的文化命運共同體。

        處理好鄉村文化振興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系。當下部分鄉村文藝工作者在創作立場、創作對象和創作成效方面有差距,鄉村文化振興因何為群眾和如何為群眾的認知和實踐有差距,面向農民國民素養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同樣有差距。一些取材于鄉村題材的文化產品將娛樂化和消費化無限放大,帶著趨新獵奇和消費把玩的小眾立場進行創作;一些創作處于歌頌和暴露的兩個極端,沒有找到以農民為中心的創作平衡點和時代結合點;一些創作不熟悉鄉村生活胡編亂造,與農民群體的情感訴求和利益愿望脫節,將大眾化簡單粗暴地理解為泡沫流量數字。基于此,我們應當認識到農村文藝是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手段和載體,不是資本邏輯最大化的牟利行為,未來鄉村文化振興首先應問需于民和問計于民,將農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愿望作為創作立場的出發點,始終與創作對象和反映對象站在一起,真正將感情融入農民大眾,善于站在鄉村看中國、站在中國看鄉村,從方向性、導向性和服務性的站位把握鄉村文化振興的國之大者,這樣方能消除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錯位隔膜問題。

        處理好鄉村文化傳承轉化與創新發展的關系。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首先應立足和守望我們的優秀鄉土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譜系,離開鄉土文化的奠基性根脈和傳承性血脈,討論鄉村文化振興就形同無本之木;其次應優先挖掘對于新時代發展和民族復興管用和有用的優質鄉土文化資源,從而依托鄉土文化資源為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活力和動力;再次應借助信息媒介和數字化手段等技術文明撬動傳統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以新的時代需要去取舍鄉土文化精神資源,以新的技術手段去傳播鄉土文化內容,以新的改造思維去助推民族文化再攀時代高峰,打通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壁壘,嘗試以傳統文化成就現代文化,以現代文化引領傳統文化。努力做到在以古為師中古為今用,在古今貫通中面向未來,從而在傳承創新中創造出既能夠在鄉村社會振興中起作用,又能在文化賡續中增活力的新時代優質鄉村文化。

        處理好鄉村文化主體和外來文化主體的關系。本土農民群眾應當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尤其是本土文化人才是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唯有文化振興和農民的利益訴求和情感愿望高度契合,才有可能真正喚醒他們作為文化主體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文藝家或鄉賢等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未來文化主體不能替代鄉村文化主體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外來知識分子和本土農民主體碰撞出觀念和利益的火花,鄉村文化振興的動力源泉才會在雙向奔赴中真正出現和產生,克服當前鄉村文化振興“一頭冷”和“一頭熱”的突出問題。因此,應當整合優勢資源,依托資金下鄉、人才下鄉、信息下鄉、宣傳下鄉、教育下鄉與基層本土文化人才和資源有效結合的方式,將分散、淡薄的農民文化意識整合進文化強國體系之中,從有限的分散個人文化空間邁入理性的公共文化空間,最終構建具有農民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之精神家園。

        處理好鄉村文化振興“富口袋”和“富腦袋”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持續推進,農村的現代化和城鎮化成就巨大,脫貧致富成為鄉村變革的主要驅動力之后,實利文化一度有效激活和改造農耕文化,成為鄉村社會的主導文化形態,鄉村物質生產關系變革直接帶來農民文化心理結構的變化。站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高端看去,實利文化給鄉村和農民帶來的弊端不容回避,農民文化教育和國民素養提升方面仍需重視,農民的文化信仰和文化定力相對脆弱,農民作為文化個體的無名狀態尚未根本改變。然而,農耕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沒有過時,有利于規約和節制當下鄉村社會中人與自然和人與自我欲望的矛盾,能夠彌補和匡正鄉村實利文化唯利是圖和見利忘義的負面影響,從而抵達“實利文化富村、農耕文化富身、和諧文化富心”的理想境地。可以預見,未來鄉村文化振興的理想狀態應該是農耕文化、實利文化和和諧文化三者相互倚重且同頻共振的美好景象。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鄉村振興視野下百年中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傳承與發展”(21BC048)、山西省高校1331項目重點創新團隊項目“鄉村文化振興創意與研究”(晉教科【2021】4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