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耕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日期:2022-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農耕文化是我國鄉村社會留存的獨特文化,具有重大的傳承利用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基于社會生產發展趨勢及中國農村現狀,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思想、振興鄉村規劃等,廣大農村地區也是這些構想和政策的踐行者和受惠者。七十多年來,無論是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還是農村樣貌、農民思想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背景下,如何妥善地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是一項十分緊要而有價值的議題。
以江南農耕文化為例,江南農耕文化是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漫長的演進歷程中所孕育生長、發展定型的一種文化綜合體。它不僅包含農作物種植及與之相關的耕作技藝,更廣泛涵蓋了相應的節序歷法、農具制作、村落建設、鄉村文化、民眾觀念習俗等各個方面。這一包蘊深廣的農耕文化不只體現在器物、制度等表面,更在于其在千百年農業文明進程中深刻影響、建構、塑造了江南地區勞動人民的思想觀念。近年來,與傳統農耕文化相關的文化現象和文化事件不斷涌現。如蘇州市建設的“江南農耕文化園”、無錫市東絳實驗學校開設的“江南農耕文化主題學習課程”等。伴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以及鄉村振興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身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開始關注江南農耕文化,真正發掘并發揮傳統農耕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實現古為今用,將一種傳統文化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某一地域之民眾的文化性格是其文化特征的濃縮和反映,就江南而言,抓住了江南地區人民的文化性格,便能把握江南農耕文化的基本特質。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鄉村經濟社會變遷物證征藏工程,鼓勵鄉村史志修編。系統來說,農耕文化應當包含四部分內容:村落組織(聚居形態、村落制度及變遷)與家庭生活環境;農業生產(水田種稻、旱田養蠶、河川漁業、農具)與手工業;人生禮儀(誕生、婚儀、葬儀等)與年中各種節日禮俗;民間信仰與民間文藝。這些事物都是農耕文明背景下人民的創造。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中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和優秀的農耕文化,經過歷代勞動者的建設和傳承,遺留下來豐富多彩的農業文化遺產。它們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悠遠,也啟迪后人同樣要注重傳統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在這一方面,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5年,GIAHS保護項目中國試點啟動,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在GIAHS項目的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促進遺產地生態保護、農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使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成為農村生態文明、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
如果說文化保護是第一步,那么保存下來的遺跡、遺產如何發揚光大則是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文旅融合為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提供了重要思路。近年來,充滿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以其慢休閑、時尚等特點深受當代人的喜愛。相比蘇州園林、杭州西湖等富有文化底蘊的古典遺址和自然景觀,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則略顯沉寂。而隨著文旅融合的持續推進,各地掀起農業文化與旅游結合的熱潮,也出現了很多成功案例。蘇州碧螺春茶遺產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的成功案例。再如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該鎮有記載的歷史能追溯到唐代,在唐代被稱為“梨花里”,清代時被稱為“梨花村落”。清代詩人袁枚筆下有相關記載:“吳江三十里,地號梨花村。”寫出了黎里鎮的鄉土風光。吳江區政府于2012 年啟動了該鎮開發工程,黎里鎮還于2013年和2014年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江南農業文化歷史悠久,對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要統籌兼顧保護與發展。諸如黎里鎮這樣的農業文化遺產不勝枚舉,做好農業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將大有可為。
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均不能沉浸在舊的、粗放式的挖掘和保護方式中。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內容,數字鄉村建設不但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而且還可提高鄉村社會治理水平和人居環境,從而達到人文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既要做好整體規劃設計,又要做好分類指導。如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步伐,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應用和服務等,均是鄉村振興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同時也是關系國計和民生的實實在在的問題。2022年4月,江蘇省出臺了《關于“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從宏觀布局到具體措施都給出了指導性意見,體現了江蘇省對本地區鄉村文化與數字化建設的重視,并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江南文化蘊含著久遠深厚的人文傳統。由于其自然環境更適宜農作物生產和水生物繁衍,數千年來,江南百姓以極大熱情從事農業生產。現今,江南地區對于農耕文化遺產已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也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績。如特定主題的農耕文化園、農耕文化博物館的建造和開放、學校教育中的鄉土農耕文化教育、農耕文化的宣傳保護與旅游業的規劃發展結合,既宣傳了自身,又獲得了經濟效益,同時保護了文化。成績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還應該善于發現并積極解決保護宣傳過程中顯現出的一些問題。在學校基礎教育中,不要讓鄉土文化教育成為作秀,應呈現出教學成果。在開發農耕文化旅游的同時,要注重加大宣傳,注重完善相關的保養保護工作。農耕文化數字化建設與文旅產業相結合,以文旅產業的發展帶動農耕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文旅產業的拓展帶動江南鄉村的數字化進程,從而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文化的現實收益不如經濟創收那樣立竿見影,但其長遠而深廣的意義不可輕視。
保護和傳承傳統農耕文化意義深遠。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我們所保存的是一種文化的特質,延續的是一種文化的理念,傳承的是一種文化的精髓,連接的是一種文化的脈絡,構建的是一種文化的和諧。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