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動南京都市圈建設
日期:2022-09-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都市圈建設是提升城市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增進城市間、區域間交流合作,推動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8月27日,2022年江蘇青年智庫學者沙龍暨第二屆南京都市圈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行,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聯通·溝通·暢通——以同城化合力釋放都市圈潛能”主題展開研討。
探索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道路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地跨蘇皖兩省。《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是首個國家層面批復的都市圈規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林振義談到,南京都市圈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批復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展現南京都市圈的新作為,就要切實推動都市圈城市之間的聯通、溝通、暢通,凝聚智慧和力量。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經濟實力雄厚,科創優勢突出,城鎮體系完備,一體化程度較高,已具備培育形成現代化都市圈的基礎條件。建設具有更高影響力和示范性的現代化都市圈,助力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需要社科理論界進行深入研究、貢獻智慧。
南京都市圈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祝瑞波表示,都市圈通過在更大地域范圍內高效配置資源,日益成為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培育都市圈是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共建都市圈是落實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加速同城化是深化都市圈建設的主攻方向。高質量建設南京都市圈,關鍵是強協同之舉、走融合之路、增共贏之效。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聚焦同城化發展主攻方向,健全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打造穩定可靠的發展環境;培育開放共贏的區域大市場,構建產業共同體;合力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宜居宜業的幸福都市圈,為我國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積累經驗。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
2021年南京都市圈經濟總量突破4.6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3萬元。有專家認為,立足同城化,進一步推動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就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匯聚多方力量,突破投入分擔機制、利益分成機制等現實瓶頸,發揮都市圈潛能,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新發展格局。
加快南京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可以推動長三角區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江觀伙認為,全面提升南京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水平和建設質量,要提升發展站位,破除區域壁壘,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跨區域合作發展平臺,拓展深化合作空間。創新體制機制,暢通要素自由流動渠道,更好實現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打破生產要素向發達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增強區域融合,統籌謀劃都市圈的產業融合、銜接與建設,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動機制,以市場需求和專業化分工協作為導向,推動產業錯位布局和特色化發展。南京大學教授洪銀興表示,在統一大市場下,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能夠實現無障礙流動,而發展水平差距會成為要素流動的門檻。通過何種機制增強后發地區在市場上獲取資源的能力,使要素更多流向后發地區,實現區域間、區域內更協調的發展,這一重要問題要深入研究。從城市化視角看,城市具有集聚經濟發展要素和能量的重要功能,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不僅同其城市化水平相關,更與城市的強弱關聯密切。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時代,后發地區的城市化要注重強化城市的市場中心功能,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做好創新型城市建設,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和資源集聚能力。
發展數字經濟,可為都市圈發展賦予新動能。南京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曹勁松提出,數字經濟能夠更好地促進城市要素快速流動和高效配置,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強大動力,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以數字經濟驅動都市圈發展,要注重頂層設計,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結構,創建區域創新生態環境。發展數字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融合性發展,聯通各地產業上下游,形成連點成線、連線為面的都市圈協調發展景象。
會議由江蘇省社科聯、南京市委黨校主辦,南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承辦。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王廣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