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的精神動力

         日期:2022-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我們應當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只有深入把握文化的歷史自信力、價值感召力、實踐引領力,才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在民族復興與人類進步中走向未來。

        透過歷史長鏡頭把脈中華文化

        中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透過歷史的長鏡頭深入把脈中華文化的文明起源和精神特質,我們看到中華文化在守正與創新、開放與包容、修復與弘揚中生生不息,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培育了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得出的重要歷史結論之一就是走自己的路。“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對于個人而言,中華文化是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對于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文化,沒有對自己思想文化的珍惜與發展,將魂無定所、行無依歸,是立不起來的。從四大文明古國興衰來看,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5000多年而不斷絕,正是因為文化基因的傳承不斷。可以說,只有對自身文化價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創造力充滿信心,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廈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久經磨難,在無數次天災人禍、興衰危亡中都能一次又一次地挺起民族的脊梁、奮勇前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培育發展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塑造了同風共雨、開拓進取、顧全大局、勇于勝利的精神圖譜,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在脫貧攻堅戰中,中國共產黨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品質,弘揚守望相助、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的民族傳統美德,形成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力量,也締造了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重要經驗。在應對新冠肺炎阻擊戰中,黨領導人民“舉國抗疫”,堅持“不遺漏一人”的底線倫理,一個個美麗逆行的身影生動詮釋了我們重視集體利益,強調個體責任的共同體本位的價值觀。黨的百年奮斗經驗表明,中華文化是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

        探尋中華文化內蘊的價值旨歸

        高度文化自信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主線。文化是衡量社會精神文明進步和人民綜合素養的重要標志。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文化的服務者、享用者。要堅持文化發展應人民而需、為人民而興的原則,通過以文化人、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用文化啟潤人民心智,抒寫人民奮斗歷程,展現人民創造成果,充盈人民精神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實現文化惠民、文化悅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同時人民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的養成與提升,又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國家強。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文化創新。向上向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則具有強大的真理性和實踐性,二者的有機結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文化自信自強將進一步發揮出實現強國夢想征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至今,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人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深刻且久遠。中國人在5000多年的發展進步中所總結出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的價值理念,深刻反映了全人類所要共同追求的價值導向。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文化所內生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為解決人類貧困、生態環境、疫情防控、社會治理等問題,提供有效的可行性方案和政治智慧。可以說,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功實踐,足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效的中國方案。

        拓展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鑄牢文化自信之魂。黨的百年奮斗史告訴我們,偉大事業必須有偉大精神引領。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懼險阻、不懈奮斗,用熱血和生命構筑起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稟賦和精神特質一脈相承,是中國人民意志品質和中國共產黨精神坐標的升華和凝結,更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今天,我們要從培育時代新人的角度,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從激發奮斗動能的角度,深入挖掘精神譜系的時代內涵,將其融入平凡工作崗位,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從社會文明實踐的角度,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既要注重精神之“形”,更要把握精神之“魂”,真正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力量。

        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我們要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正確處理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彰顯和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同時要以堅定不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抓手,有序推進文化對外開放,增強文化發展動力,激發文化發展活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革命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文化軟實力、傳播中國聲音。我們正在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和國內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更加凸顯。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關系到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到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這客觀要求我們把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落到實處,進而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水平,通過扎實推進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手段,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此,我們必須增強改革創新意識,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在文化建設全過程。要著力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格局,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就傳播中國聲音而言,我們必須使用自己的語言、用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來主動面對和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疑慮和關切,并敢于直面問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進行有效的國際輿論斗爭。既要參透講好中國故事的“道”,又要搭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臺”,還要學會講好中國故事的“術”,把中國故事的內容優勢進行現代傳播話語轉換,進而形成中國聲音的話語優勢。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脫貧攻堅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研究”(21JDSZK12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