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

         日期:2022-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堅持理論創新作為建黨百年歷史探索“十大經驗”之一加以提煉總結,有助于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指導新的偉大實踐。

        時代課題及其主題的不斷拓展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關鍵就在于能夠準確把握并科學回答“時代課題”,完成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任務,創造出“民族化”或“本土化”的理論成果,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問題就是時代的號角,是表露實踐需要的“最實際的呼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是通過科學回答時代課題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處于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就科學回答了“資本向何處去、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大課題,創造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確證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擺脫了過往社會主義理論的空想性。處于20世紀的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在時代大課題不變的情況下開拓了“帝國主義、無產階級向何處去”新的時代主題,科學回答了俄國命運的時代課題,創造了列寧主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社會主義科學理論變成現實的制度設計。在世界的東方,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回答了中國命運的時代課題,創造了毛澤東思想,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在時代大課題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國內時代主題的不斷拓展,我們黨接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時代課題,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開拓新的時代主題,在“新時代如何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凝練概括出新時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如何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創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嶄新的理論形態,及時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堅持“兩個結合”是實現理論創新的必由之路。建黨百年歷史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屬于同一過程,也是堅持“兩個結合”的過程。我們黨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關鍵在于能否把堅持“兩個結合”真正貫徹到底,真正“結合”起來進行理論創新。歷史和實踐已證明,“兩個結合”怎么“結合”、怎樣“結合”得好、能否與時俱進地有效“結合”,關系到我們事業發展的成敗。

        由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需要、時代課題及其主題的拓展和所需完成歷史任務不同,如何實現“兩個結合”,展現在現實中的各種路徑選擇就不同,進而表現出的結果也就有所不同。在舊中國,中國共產黨人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探索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國革命道路,目的就是打倒封建軍閥,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中國,解決民族危機,重在“打破一個舊世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重在“建設一個新世界”。可見,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不僅需要與客觀面對且必須解決的“時代課題”相適應,還要與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相契合”。這就必然要求我們黨,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要深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力度,進而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和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由此可知,實現“兩個結合”,就要遵循“兩個結合”內在蘊含的運行規律和實現機制。要不斷通過實踐去對新的經驗進行有效總結,才能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理論,進而才能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度和寬度,這也是理論創新的必由之路。

        國家對理論的需要決定了理論創新的最終實現。實踐需要決定了理論創新,但理論創新不可能直接變成實踐需要。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近代以來,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抵擋不住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致使中華民族陷入災難深淵。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不斷吸取各種國家發展經驗教訓,并進行了多次的理論反思和實踐探索。亦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仿效西方國家所進行的各種思想改良和政治改造運動,都未能改變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負、剝削的狀況。這種不管西方思想理論是否適應中國國情,只要是所謂“先進”的,就照搬過來使用,不考慮他國理論能否適用于中國國情的思想理論實踐活動注定會失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經過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理論改造,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客觀實踐創新和轉化,馬克思主義不再是書本上的理論教條,而成為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行動指南,在與中國實際結合中實現了“中國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把舊中國變成新中國,關鍵是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最終的依靠力量是人民。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才能擔負起變革社會、實現解放、爭取自由的歷史使命。由此,挽救中華民族危機和消除內亂等現實困局的實踐需要,客觀上催使中國共產黨人只能選擇國家未來的前進方向,那就是走馬克思主義所指引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歷史一再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可以發展中國,也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指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說,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人所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理論貢獻。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也沒有辜負社會主義。正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訴求需要有理論進行回答,從而催生了理論創新不斷通過實踐取得新的突破。我們黨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問題之“的”,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我們只有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不斷提高應對重大挑戰、解決重大矛盾的能力,進而才能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實踐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渠道馬克思主義文獻的漢譯、傳播和接受研究”(18BICS03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