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機制建設助力老齡產業健康發展
日期:2022-08-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前,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家庭規模小型化的影響,家庭照料資源日趨緊張,外部為老年人及家庭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機制還不健全,激勵老年人及家庭消費的市場及供需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各類老齡產業資源配置科學化、合理化有待進一步提升。如果要將各類優質資源匯聚到廣大老年人及家庭的基層服務端口,急需發揮老齡產業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重要功能。在現有經濟、社會、文化大背景下,我國老齡產業與一般商業形態既具有共通性也具有獨特性,但總體上,老年人及其家庭對高質量產品需求更加突出。由于缺少將分散的資源通過科學的流程形成人才、技術、資金、渠道的整合機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齡產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
老齡產業面臨結構性失衡
現階段我國老齡產業發展受到多元因素影響,主要面臨以下問題及挑戰。
一是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未富先老加之短時期內快速老齡化使得我國老齡產業具有計劃性和粗放性特征,整體上存在供需失衡的結構性問題。具體表現為供非所需、供需錯位、供給真空,以及脫離老年人實際消費能力的現象。
二是核心技術的挑戰。我國老年人消費市場龐大,但在諸多老年人用品及器械方面制造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在一些關鍵零部件上還存在一定技術壁壘。未來需持續加大投入,不斷支持科技研發,提升和制定產品標準,并加快普及和應用。
三是專業人才體系建設的挑戰。我國在老齡產業及服務中不只存在護理人才缺乏和流失問題,同樣缺少老年產品的研發技術人才、產業的運營和管理人才,以及老齡產業規劃統籌的復合型人才。在產業理念和經驗、技術和研發、運營管理、項目實施等諸多方面,都急需立足產業需求,制定和實施符合我國老齡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培養方案。
四是市場化與專業化發展的挑戰。市場競爭可以帶來優質低價的產品和服務,讓市場起到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讓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不斷占領市場,不斷提升服務專業性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刺激有實力的企業合理連鎖化發展。在微觀上,符合老年人及家庭的消費期望、專業性強的服務會逐步占領市場,從而實現各類有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迭代發展。
老齡產業發展的方向
從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以及老年人口分布與需求來看,老齡產業發展呈現以下主要趨勢和方向。
第一,社區中心化方向,即以社區為基礎或就近多社區中心化的服務網絡模式。互聯網、物聯網、服務網聯動發展使得老齡產業重心逐漸向社區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家庭轉移。我國特定文化背景下,老年人與家庭關系密不可分,每個社區都是具有獨特社群特征的消費集群。需要精準把握社區需求分類,打通從產品、遞送到服務對象的供需主線,以滿足社區老齡服務對人、物、場的發展要求。未來社區將成為老齡服務資源集散中心、服務反饋中心、需求監測中心、物聯網反應中心、供需協調中心,老年人分類服務及資源利用都將在這一場域閉環完成。
第二,城市化和鄉村化互向發展。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在不斷推動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城市服務不斷迭代的同時,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引導下,城市反哺農村會使得農村服務網絡逐漸形成,從而促進農村服務專業化和生態特色化發展。提升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是促進和拉動農村老齡產業的關鍵,在此基礎之上,農村老齡產業也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因地制宜地形成本地化的特色。
第三,福利化與市場化協調發展。伴隨著社會保障及社會化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老齡產業要同時滿足大多數老年人普惠養老和少數困境老年人基本養老的雙向功能,需在公共福利和市場化雙向發展中產生統一與協調促進的工作和服務機制。在具體運作機制上,要求對老年人群體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需求實施動態化監測及服務;要求產業分散化資源逐漸走向整合以實現跨學科工作和服務機制的高效運作,從而在有調控的市場化環境中,使得優質資源能夠通過科學化流程參與到老齡產業的供需中去。
第四,健康與老齡服務全面融合。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老年人健康意識及相關服務需求不斷凸顯,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遠大于其他群體,慢性病預防及維護將成為貫穿老齡產業的主線,健康教育、健康飲食、健康起居、健康照護等諸多領域都將成為老齡服務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
第五,智能技術賦能產品。伴隨著互聯網、物聯網、服務網技術的不斷交互發展,智能技術正成為支撐老齡產業及服務發展、促進有效供給、加快服務傳遞的基礎與工具,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各類挑戰的突破口。在老齡服務中,服務成本和服務質量是影響老年人及家庭服務選擇的重要因素,智能技術正逐步突破時空條件的局限,將更多的服務輸送到家庭中,從而實現兼顧降低成本和提升質量的需求。
加強機制建設 推動產業發展
面對我國老齡產業發展問題及挑戰,放眼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未來須以加強機制建設為突破口,助力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有序引導各地基層社區老齡服務相關運營主體進入政府頂層設計軌道,為老齡服務質量和健康發展提供機制性保障。結合全國各地人口結構和產業發展實際,有效整合符合標準的供給主體,形成精準支持的供給資源庫,動態滿足社區本地化老齡服務需求。進入資源庫的供給主體接受市場化監督,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從而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
第二,動態監測老年人及其家庭消費的大數據,有效引導并形成供給資源的合理布局和流動機制,有效激勵和調動服務主體競相提供優質低價的產品和服務。以現代科技技術精準監測和把控終端消費動態和動向,從而更加有效地反向調節老齡產業的資源布局,更好地促進供需平衡。
第三,建設社區老齡服務專業隊伍,形成老齡服務人才培養與用人機制,以提升老齡產業運營的軟實力。動態數據監測具有機械性,僅是促進供需平衡的手段與工具,人性化和專業化服務還需要區域專業人員的有效協調,從而與老年人及家庭的需求精準銜接,為其提供人性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老齡服務專員是協調工作和服務機制的關鍵元素,在促進提升服務滿意度,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
第四,引導和培育有利于民生和社區老年人及家庭便民生活的商業主體,形成動態的產業調整與價格浮動機制,以及政府、市場、消費個體的良性協調機制,以促進老齡產業市場發育。形成城鄉老齡產業的合理布局,反哺和促進農村老年人及家庭服務。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引入智慧技術和人才,因地制宜地落實就地養老舉措,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探索建立支撐基層老齡服務的管理機制、多學科服務團隊協作機制、信息技術與政策耦合支持機制。
第五,形成加快智能技術在老齡產業中的成果轉化機制,促進智能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老齡服務領域內智能技術的應用將突破過往的時空限制,解決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衡和服務效率低下的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老齡服務需求,全面推進智能技術支撐的健康與生活服務,智能技術將成為撬動老齡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
總之,老齡產業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連續性過程,只有有效結合時代新動能,融合人才、技術、資金等階段性的資源優勢,不斷激發老齡產業的內在潛力,才能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同階段時發揮老齡產業的積極功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現代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