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日期:2022-08-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黨中央立足全局和戰略高度,著眼于國內外發展大勢,科學謀劃、統籌考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旨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當前,我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優勢何在?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如何推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助力形成新發展格局?這些問題引發學界高度關注。
促進對內開放
今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
面對新的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充分激活國內市場發展動力,具有戰略性意義。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表示,在推進中國現代化征程中,我們要以統一大市場,集聚資源、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優化分工、促進競爭,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實現產業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看來,我國市場建設還存在多層面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比如,國內大市場中商品市場發育相對較快,而要素市場發育較慢;東中部市場相對發達,而西部市場發育不足;商品市場相對發達,而服務市場發育較慢。此外,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市場分割和無序競爭,數字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也亟待提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針對性謀劃,也是應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市場加速分化、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挑戰,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推動經濟穩健恢復增長的重大舉措。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更好地應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彥斌表示,從國內視角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通過進一步強化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等市場基礎制度規則,規范不當競爭,減少市場干預行為,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從國際視角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形成更為獨立完整的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降低部分行業對國際供應鏈的依賴,從而更好地抵御外部沖擊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從大宏觀的視角來看,一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市場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宏觀調控機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更好地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實現新發展格局,從流通視角看,需要暢通商品、服務與要素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從需求視角看,要實現由外需轉向內需,促進消費擴大與升級;從價值鏈視角看,要在穩定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的同時,大力發展國內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盛斌認為,正因如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國內現代產業體系發展。
發揮制度優勢
我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市場規模和制度建設優勢。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硬件和軟件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法治化、國際化程度大大提升,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中國人口規模大、需求層次豐富,產業體系完整,一、二產業產品和第三產業供給量位居世界前列,具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深厚土壤和廣闊前景。超大的市場規模能夠促進競爭并加速分工深化,從而提升市場運行效率,這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國還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優勢。
盛斌認為,當前國內市場的區域性分割與地方保護壁壘大幅削減。隨著基礎設施的高標準聯通,交通物流效率逐步提升,流通成本得以進一步降低,地區間商品價格差別縮小,重點地區如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的服務能力、要素配置優化、人員流動顯著增強,統一市場為產業分工、耦合與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時代的宏觀經濟治理,強調供給與需求并重,兼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陳彥斌表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關鍵在于“立破并舉”,既要建立統一的市場交易規則,也要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和自我小循環,這就需要相關法律法規作為支撐。同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場宏觀經濟治理方式的變革,有助于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傳統宏觀調控主要以總需求調節為核心,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則將供給端與需求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調“讓需求更好地引領和優化供給,讓供給更好地服務擴大需求”。
劉志彪提出,在當前國內外新發展形勢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特殊作用。一是可以給中國實體經濟以強大的需求激勵,從而吸引各種資源和要素積聚于實體經濟,增加實體經濟的有效供給。二是可以從增加消費和投資需求兩個方面,抑制當前和未來經濟下行的趨勢,保證充分就業,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供動力。三是可以為全球企業進入中國大市場創造更多機會,為穩定世界經濟作出中國貢獻。
完善規則制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在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給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理論參照和經驗借鑒。我們需要探索自己的統一大市場建設之路。
劉志彪認為,在現有基礎上推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制定鼓勵商品資源要素流動自由的規則。在資源配置上,只有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才會有公平而充分的競爭,只有充分競爭才能有經濟效率。另一方面,要鼓勵地方政府在公共領域中,通過協議方式讓渡部分行政權力,促進一體化合作,徹底消除地區間公共事務和設施上的行政分割現象。此外,在市場競爭領域,通過執行全國統一的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大力抑制壟斷企業尤其是平臺企業的壟斷行為。
目前來看,我國已建立了相對統一完善的全國性商品和服務市場,而要素和資源市場建設還相對滯后。陳彥斌表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重點在于通過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來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疏通要素自由流動與配置渠道,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既要發揮市場在要素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主導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對要素價格的監督和管理作用,做到“放活”與“管好”的有機結合,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理地行使要素定價自主權。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加快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尤其是加強要素交易服務體系建設。
在何德旭看來,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要多管齊下。第一,要切實提高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第二,要做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現代化進程。第三,要以大宗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數字化、法治化和國際化建設為重點,著重暢通國民經濟和產業循環、促進供給側結構優化,促進需求側消費提檔升級,并有效對接國際市場。第四,要注重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軟硬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平臺信息化、現代化建設,加快形成聯結全國、對接國際的大市場網絡。要加強大市場人才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提高市場營運、監管水平。第五,加強市場立法、執法工作,進一步規范發展各級各類商品和要素市場。加強跨境市場監管,增強風險預測、應對和對沖能力,維護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
盛斌提出,未來,我們還需重點從制度與規則層面推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加快營造公平公正、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化,推進不同地區市場監管的公平性、統一性和互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