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設計學立足富民興村實踐
日期:2022-08-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中華文明的根在鄉村,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在鄉村。8月11日,中國設計理論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第六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六屆“中國工匠”培育高端論壇在南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鄉村設計基本問題和理論建構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鄉村設計學”引學界關注
國家發展戰略是設計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風向標。當前蓬勃開展的鄉村振興與設計實踐運動,涉及鄉村設計學體系的研究、建構與展開等重大問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鄒其昌在會上闡釋了“鄉村設計學”這一概念。他認為,“鄉村設計”應當成為一門新興的設計學學科,即一門專門研究鄉村設計問題的學問。鄉村設計學體系的建構應以“本于天利于人”為基本原則。這里的“天”突出了鄉村的自足性和整體性價值,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體涉及鄉村的自然環境、地域特色、地貌風格和自然資源。而“以人為本”則表示鄉村設計的目的是為人而設計。
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吳小勉提出,鄉村設計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設計理論,結合各地鄉村的具體發展現狀,多元化整合鄉村設計資源,構建以人為本的鄉村服務設計體系,使鄉村居民真正成為鄉村設計的主體,促進鄉村內生設計的健康發展,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提供設計原動力。
探索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
設計對于鄉村振興的價值已經形成普遍共識。鄉村設計的具體方法、策略和路徑,也在不停地延伸和拓展。尤其是在對鄉村產業振興、文化傳承等具體領域的設計策略探索中,鄉村設計已越過景觀規劃或藝術鄉建的藩籬,以設計驅動創新,激活鄉村的優勢特色資源,重塑鄉土價值體系。
鄉村IP作為鄉村設計的新內容,可促進鄉村資源在新型產業中的有效轉化,并以更鮮活的視覺形象和體驗方式,探索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的價值重塑,成為立足鄉村,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形式。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慶軍表示,鄉村IP的主題和內容源于鄉村世界的各種元素。建設鄉村IP的過程,是不斷強化鄉村資源特色的過程,可以從根本上避免千村一面的鄉村發展困局。鄉村IP設計,是通過設計思維,在圖形元素、角色塑造、情緒表達等具體設計語言中,傳達鄉土生活、生產的真實情感,融合創新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商業文明、信息文明,為鄉村的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趙軍表示,鄉村振興不是一個簡單的美麗圖畫的問題,而是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必須堅持田野調查,用數據說話,整合當地優勢資源,對不同地區的鄉村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犇表示,藝術參與鄉村振興的意義并非對已有鄉村文化的根本性重建,而是在恢復和修復鄉村禮俗秩序和倫理精神的基礎上,喚醒和激發鄉民的主體意識,從鄉村本來的邏輯出發建設鄉村。
數字技術重塑鄉村空間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長點。浙江大學未來設計實驗室教授孫守遷表示,隨著人類社會從農耕時代、工業時代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人類創意空間也從二元空間進入三元空間。在“美麗鄉村”走向“未來鄉村”的過程中,智能交互設計、數字創意、虛擬人設計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推動鄉村振興,應從大數據思維出發,將數字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以數字創意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涉及諸多因素與利益。”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張曉琴表示,應立足前沿數字技術,建立適合時代發展的鄉村設計學系統,特別是鄉村數字生態系統。數字生態系統是由數字要素及其提供者和使用者等構成的復雜適應系統。應通過數字技術重塑鄉村多態空間,形成鄉村數字設計生態系統,實現數字設計賦能多領域、多層次、全范圍的鄉村振興。
談到人工智能在鄉村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寧波大學潘天壽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曹盛盛表示,在數據化時代和新技術環境中,鄉村生態建設需要貫徹以村為主的在地化原則、以民為本的民主化原則和協同合作的開放性原則,同時要確保技術應用的適度性、數據使用的合理性、效率兼顧人文性。
新科技的應用成為迅速推進鄉村設計、提升建設品質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趨勢。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華鋼表示,鄉村建筑環境的可持續化是當前一項重要設計工作,人文品質是其中的關鍵內容。設計應充分利用鄉村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基于自然環境的考量,將鄉村文化融入建筑環境,以藝術化、情感化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新農村建筑環境,讓人們的生活、勞作、休閑能夠接近于“詩意地棲居”這一建筑環境所追求的理想目標。
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國家對鄉村振興的重視,我國鄉村設計的未來發展將迎來更多機遇。吳小勉提出,鄉村設計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設計理論,結合各地鄉村的具體發展現狀,多元化整合鄉村設計資源,構建以人為本的鄉村服務設計體系,使鄉村居民真正成為鄉村設計的主體,促進鄉村內生設計的健康發展,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提供設計原動力。
會議由南京林業大學、同濟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課題組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