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促進綠色消費的國際經驗

         日期:2022-08-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綠色消費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已有部分國家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標準、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創新財稅政策和激勵措施等方式,逐漸形成了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有效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建立健全綠色消費制度保障體系

        日本、德國等國家注重對綠色消費的規范和引導,通過法律制度建設和標準體系設計,加強對綠色消費的規范和約束。

        一是建立健全綠色消費領域法律制度。面對資源匱乏和環境污染,日本圍繞產品制造、原材料采購、商品流動、回收與處理等各環節建立了一套體系完備、層次分明的法律體系,制定頒布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綠色采購法》《促進包裝容器的分類收集和循環利用法》《家用電器回收法》《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法》《食品回收法》《新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等。這些覆蓋廣泛的法律制度明確規定了政府、企業、消費者等相關主體在綠色消費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助力日本“低碳”“循環型”社會建設。德國將綠色消費作為循環經濟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國內立法及國際法轉化,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標準體系以及監管制度來推進綠色消費,頒布實施了《可再生能源優先法》《循環經濟和廢物處置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關法律措施,對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發揮了重要的指導和約束作用。

        二是建立完善綠色產品和服務標準認證體系。部分國家不斷完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促進綠色產品供給的提質增效。例如,德國的環境標志認證制度——“藍色天使”認證始于1978年,對產品原材料、生產流程、產品使用、回收及處置實施全過程監控,大約每3—5年會對標準以及生態標簽產品進行修訂和更新,引領和帶動了產品和服務的綠色化水平提升,加速了綠色市場的形成。美國政府也十分重視綠色能源消費認證標識制度,推廣實施“能源之星”計劃,目的是提高綠色能源在居住、交通、公共機構等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該計劃已被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及歐盟等國家或地區采納。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使用低碳排放技術,自2007年開始,英國推出碳標簽制度,用量化的指數來標示商品生命周期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加貼碳標簽的商品類別涉及B2B、B2C的所有商品與服務。美國、日本、法國、瑞典等國家緊隨其后推出了各自相應的碳標簽制度。其中,美國推出的碳標簽涉及領域較為廣泛,主要包含無碳認證標簽、氣候意識碳標簽、私有碳標簽、食品碳標簽4種類型。碳標簽通過引導消費者選擇購買低碳產品,倒逼企業不斷進行低碳技術更新,增加綠色產品供給,是推動可持續生產與消費的重要手段。

        推進產供銷全鏈條綠色轉型

        英國、瑞典等國家致力于引導企業提升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水平,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進生產模式與產業結構的綠色變革。

        首先,以綠色制造推進綠色產品供給。綠色制造是一種已經達成廣泛國際共識的生產模式,其產業政策正逐步完善。英國的綠色制造致力于生產兼具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產品,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作為綠色制造的關鍵領域,設立了碳基金和減排基金,一方面為企業低碳生產模式轉變中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對具有市場前景的低碳技術進行商業投資。瑞典通過強化政策支持、實施投資補貼激勵措施、鼓勵先進科學技術應用等途徑,為生物質能產業快速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自2009年起,生物質能首次超過石油成為瑞典第一大能源,促進了瑞典經濟的綠色發展。歐盟制定了《關于限制在電子電氣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等一系列與環境相關的指令,明確規范了電子電氣產品的材料及工藝標準,提高了歐洲市場上電器、電子和汽車等產品的環境性能,增加了綠色產品的有效供給。

        其次,推行全生命周期綠色供應鏈制度體系。綠色供應鏈概念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在1996年首次提出,是追求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區域為促進綠色供應鏈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相關制度建設與實踐。除此之外,國際標準化組織起草了多個環境管理標準,例如工業品的ISO9000系列標準,為制造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指引。

         培育綠色消費模式

        部分國家通過發揮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政策的激勵作用,營造綠色消費氛圍,拓寬綠色產品消費市場。

        一是大力實施鼓勵綠色消費的財政稅收政策。新能源汽車是推動綠色交通的重要動力,是綠色消費的重要內容。多個國家都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銷售以及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制定了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例如,美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和政策支持方面,給予制造新能源汽車或相關零部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稅收抵扣和低息貸款為主的補貼政策,給予新能源車輛消費者階梯式個稅抵免優惠政策。日本除推出“綠色稅制”之外,還通過減稅和發放補貼等優惠政策推廣新能源汽車,通過專項撥款支持地方交通綠化事業,推動公共交通領域用車電動化。新加坡力推綠色出行,一方面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打造友善便捷的公交地鐵系統,另一方面借助稅收優惠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除此之外,還通過在高峰時段征收擁堵費、對高能耗汽車征收懲罰性稅收等強制性措施,推動綠色交通發展。

        二是以市場化激勵措施培育綠色消費模式。部分國家還大力推進綠色消費積分制度,以兌換商品、折扣優惠等方式鼓勵綠色消費。例如,日本于2008年制定了《建設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提出要普及節能住宅和建筑。2009年推出了“住宅環保積分制度”,以確保新建或改建住宅時使用經環保機構認定的節能環保材料,獲得的積分可以兌換節能環保型商品或抵充因追加施工而發生的費用。日本最大家電連鎖銷售商山田電機開設山田電機奧特萊斯店,允許消費者將需要更換的各類金屬炊具帶到門店,換購新商品時不僅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還可以享受折扣優惠。韓國于2011年推出了“綠色信用卡”,用戶在購買環保產品、綠色出行、無紙化交易時將獲得相應積分,可以兌現或在消費時享受折扣。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分析與預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