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視域下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日期:2022-08-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重塑著中華民族與世界的關系。宏大的時代主題離不開有力的精神支撐。千百年來,大運河是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主要動脈,也是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重要紐帶。依附于大運河的貿易交換、人員交往和信息交互孕育出獨特的以開放性、兼容性和互利性為主要特征的大運河文化,并成為形塑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所謂文化,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運河文化兼容并蓄、和諧共生、合作共贏的歷史價值和人文理念,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彰顯出特別的現實意義。
大運河是嚙合傳統“雙循環”的傳動齒輪
從文明內化的角度來看,奔騰不息的大運河貫穿吳越、淮揚、中原、齊魯、燕趙和京津等六大文化圈,自古便是一條教化昌盛、人文薈萃,帶有鮮明地域標識的文明載體。如果說長城是凝固的歷史,那么大運河則是流動的文化。在傳統的中國地域版圖中,大運河既貫穿南北,又銜接東西,與長江、黃河等五大水系及各類交通樞紐縱橫交織,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框架。尤其是在工業文明之前,大運河是最重要的南北物流與交流大動脈,并直接聯通到當時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其流動性與開放性,有力推動了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中華文明的聚合與內化,并助力孕育出大一統的民族價值認同,為中華民族主體性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文化供養。
從聯結中外的角度來看,大運河猶如一對張開的巨大臂膀,挽起了中華文明與世界交流的大通道。歷史上,我國對外交往主要依賴“路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前者以洛陽為起點,經西域,延伸到西亞、南亞,乃至歐洲腹地;后者從寧波出海,直達東亞、東南亞,遠至中東和非洲。大運河分別在寧波和洛陽與兩條絲綢之路交匯,成為草原、沙漠、農耕、海洋等不同屬性文明間人員、商品與文化循環交流的關鍵樞紐。各種文化經由大運河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在互聯互通中相互融合,進而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發生著量與質的轉變。文明因差異化流動建立起異質共存、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運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充當著中華文明“內循環”與“外循環”嚙合傳動的齒輪。同時,開放交流的運河屬性鋪就了大運河的精神底色,對內凝聚認同,向外融匯有無。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大運河與附著其上的各種物質與精神脈絡,編織出一個巨大的文明網絡,溝通著古今,連接著世界。
依托大運河為新發展格局構建文化軸心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不同于“閉門造車”式的封閉型循環,也不同于“大進大出”式的外向型發展。這是一種統籌國內與國外、兼具開放與自主、著眼繼承與創新的辯證性發展戰略。如果說經濟是物質文明的基礎,那么文化就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物質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明的支撐,經濟繁榮需要文化的浸潤和推動。打造新發展格局,亟待構建一批能夠溯清自我、溝通世界、承載未來的文化軸心。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融入國際大循環,實現了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歸根到底要立足自身,要走自己的路、靠自主發展、自立自強。文化彰顯著民族的底蘊和特質,其自信、自覺與自省是國家自立自強的精神根源。上下兩千年,南北三千里,大運河動脈串聯起8省35市的無數文化節點,游離其間的歷史、風土、人文、價值和理念等積淀,是為數不多的能將中華文明精髓要素串珠成線的文化長廊。進入新時代,大運河勾連著長三角、黃淮海和京津冀等中國最具活力的現代都市圈,其航運、調水等新舊功能疊加,依舊為當代文明提供著生生不息的滋養。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稟賦讓大運河文化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精神脊梁,尤其是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的人文護持。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動力是推進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從我國國情出發,以暢通內循環為主,依托更深層次的改革,創新國內分工和技術體系,通過更高水平的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一直以來,大運河是中華文明內聚性和外延性高度統一的文化窗口。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歸結為“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代表了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當前,大運河勾連著中國社會發展最為成熟、創新要素最為集中、對外交流最為活躍的地域和人群,其沿線也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碰撞交融、轉承化合的最前沿。可以說,新時代的大運河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其兼容并蓄、和諧共生、合作共贏的精神內核與各國所追求的和平與發展、中國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脈相承,能夠為新發展格局注入磅礴的文化向心力。
做好新發展格局下的大運河文化表達
文化作為人類物質和精神生產的總和,是極具感染力的集體記憶,也是最具穿透力的溝通語言。隨著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大運河作為標識中華文明的關鍵載體,向內培育認同與自信,向外聯通民族與世界,對打破區域隔閡、化解文明沖突、彌合價值差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歷史啟迪與現實意義。但文化的闡釋與傳播并非自然生成的,尤其是大運河文化跨越著時代、地域和族群等鴻溝,亟待完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更具活力、更有張力、更顯魅力的轉向與表達。
在融入和服務社會發展中激發文化活力。任何一種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支撐。大運河文化因運河的繁盛而興,也在近現代因其交通地位下降而逐漸弱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活態傳承”。要推動文化戰略與經濟生產、人民生活和社會生態等同頻共振,挖掘延伸大運河在航運、灌溉、生態等發展中的特殊地位,不斷夯實文化創造與傳播的現實載體。
在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中凝練精神內力。深究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從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到天下為公的世界觀,從以民為本的治世之道到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其哲學內核與精神品格雜糅其間,無不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省思與智慧。這種獨特性本身就是形成文化跨域傳播的重要動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在把握獨特性中塑造品牌性,通過傳承連接中華傳統與現代中國,通過創新實現傳統文化表達內容、載體和方式的當代呈現。
在融通和互鑒多元文明中釋放時代張力。人類進步的真義在于交流互鑒。聚四面之水,匯八方之緣。運河文化本質上就是國際對話交流的通用語言。據統計,全球52個國家分布有500多條運河,沿線有3000余座城市,其發展訴求、水利技術、文化內涵等諸多方面呈現出超越時空的價值共性。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在把握這種共通性中,以“雙循環”視角推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時代相遇。在不同文化、文明間的交流對話、互學互鑒中,增加彼此的理解、尊重與喜愛,從而讓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精神隨著運河奔騰不息。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