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助推制造業轉型發展
日期:2022-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制造業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制造業轉型發展也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內容。
以全國統一大市場重塑產業鏈
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制造業需要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加快重塑本土產業鏈,由過去嵌入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向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演進。
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為暢通制造業內循環提供原動力。以擴大內需為導向,強化內需對暢通國內大循環以及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驅動作用,以內需的逐步釋放穩定制造業份額、加快經濟全球化戰略轉型。其主要路徑是,培育具有規模效應與品牌效應的下游電商平臺、零售企業,通過與本土數量龐大的上游制造企業聯結,形成面向內需的制造業產業鏈條。為了順應國內消費提質升級趨勢,制造企業與下游平臺企業還可深度挖掘個性化消費需求,基于國內消費者偏好設計與研發產品,向“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的制造服務商轉型,基于本土市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品牌。
另一方面,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程中,積極破除要素流動壁壘,充分發揮本地市場效應,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及完備產業鏈優勢,集聚全球優秀的制造業企業與產業創新人才,圍繞現有產業集群進一步部署創新鏈,重點培育先進制造業“隱形冠軍”,打造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節點,在促進我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同時,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
以核心技術攻關助力經濟循環
隨著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我國制造業需要不斷向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攀升。只有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才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給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持續動能。
第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性作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壯大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聚力推進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圍繞核心零部件的設計與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材料、工業軟件等,設立專門的國家制造業關鍵技術研發基金,推動開展一批技術攻關的大項目與大工程。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協同創新能力,可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作為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平臺,由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科研院所、高校和龍頭企業協同推進項目攻關,同時加強制造業關鍵技術研發人才的戰略儲備。
第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技術產業化進程。鼓勵企業整合創新資源布局具有市場潛力的關鍵技術,通過創新鏈上各主體的深度縱向合作,加速新技術從研發到產業化的進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和交易體系,優化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環境,激發創新創業潛力,加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成長。依托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創新制造業領域投融資機制,優化制造業投資結構,給予關鍵技術產業化足夠的金融支持。
第三,抓住數字經濟帶來的“創造性破壞”勢能。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給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歷史性機遇。我國制造業應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以本土物聯網龍頭企業為核心構建共性技術平臺,協同國家實驗室與上游“隱形冠軍”推進數字經濟領域標準化建設,搶占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標準高地。此外,還應重點培育生產性服務業中關鍵數字技術研究與咨詢服務企業,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
以優化產業布局穩定制造業比重
在工業化中后期,知識、品牌、組織管理等服務中間投入占比逐漸提升,不僅傳統制造業的投入和產出端服務的比例開始增加,服務于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也逐漸壯大。因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時需要因勢利導,協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首先,壯大東部地區制造服務業規模。東部地區中心城市以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為首要目標,主動嵌入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中知識密集度高、制造復雜度高、附加值高的環節,加大設計、研發、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投入在制造業中間投入中的比重,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同時,壯大研發設計、倉儲物流、戰略咨詢、金融服務、工業軟件等制造服務業的規模,形成全產業鏈的制造服務業布局。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為載體,為城市群內的制造業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生產性服務,同時積極對接全國其他地區乃至海外的制造業集群,提升制造服務業的輻射能級。
其次,提升中西部與東北地區制造業集聚水平。在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與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導向下,強化中西部與東北地區稟賦條件較好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以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為主要抓手,推動區域間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引導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中的生產制造、數據存儲、倉儲物流等環節向中西部與東北地區有序轉移。以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與東北城市群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制造業向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
最后,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優化制造業對外投資布局。以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為契機,充分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資源稟賦和市場潛力,利用對外投資的紐帶暢通制造業產業循環,促進制造業穩增長。借鑒東部地區成熟園區的建設經驗,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快對外投資,提升中國優質產品、服務乃至標準的國際影響力。
以制造業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化,中國已然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后續工業化進程必須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這就要求加快制造業綠色轉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塑造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綠色制造體系。以單位GDP能耗和排放為重要指標,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地區制定并嚴格執行制造業環境保護標準,支持傳統制造業企業建設綠色智能工廠,加快推動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完善跨區域特高壓輸電網絡的布局,逐步縮小東南沿海地區能源密集型產業規模,并將其有序向太陽能、風能、水能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加快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在清潔能源豐裕地區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壯大新能源設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在具有相關產業基礎的地區培育世界級綠色產業集群。擴大政府對綠色制造領域相關產品的采購規模,提升居民綠色消費意識,通過綠色產品對傳統產品的替代,倒逼傳統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數字通用技術擴散下中國制造業的創新集成與價值鏈躍遷研究”(7190308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基于W型價值鏈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19YJC79002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