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積極實現民生建設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2-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日前,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參與,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854.2萬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在網民的建言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百年來,民生建設一直是我國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題主線。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階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黨全國人民正奮力譜寫民生事業發展新篇章。

        中國夢的最好詮釋

        改善民生是推動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都體現在廣大人民民生福祉的不斷增進上。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1元;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182元,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主任李文表示,在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治理、扶貧開發等多個領域,這些年民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顯而易見。例如,食品安全問題,從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到2016年《食品安全法》的修訂,證明了政府整治食品市場、規范食品安全監管的決心,也表明食品安全的立法在逐步趨于健全和完善之中。

        “現階段的民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現出以品質化為核心的價值導向和以普惠性、基礎性和兜底性為重點的目標導向。”天津理工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劉興凱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制度創新為先導,推動民生事業實現了由過去“有沒有”的數量問題,轉向新時代“好不好”的價值導向,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成為新時代民生建設的重要價值目標。與此同時,我國還通過有重點的資源投入,合理設計保障和服務內容,圍繞教育、就業、收入、住房、醫療等主要民生領域,聚焦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構建了普惠性、基礎性和兜底性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實現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江蘇省區域發展研究會會長張顥瀚認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泰則民安,民富則國強。“人民幸福”正是以人為本、以幸福指數為標志的民生觀的具體體現,中國夢的實現意味著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由此可見,中國夢的廣闊舞臺,為每個人的夢想提供了蓬勃生長的空間,而每個人追求夢想的不斷努力,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所以,中國夢與民生建設不僅具有目標與內涵的一致性,而且具有實現過程的同步性。

        民生系著民心,是黨執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是黨執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是補齊短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現實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面向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民生建設迎來新形勢,面臨新要求。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民生福祉的提升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由數量擴展轉向質量提升,發展動力由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民生建設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其顯著特征是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而結構失衡問題不斷加劇,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民生發展改善滯后于經濟總量的增長,民生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副所長陳杰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社會民生事業朝向高質量方向發展,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不斷加強,在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醫療衛生發展、教育公平性、社會保障領域的發展、基層政府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基層協商模式創新、外來人口社會融合以及公共安全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果,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但廣州還存在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突出,財政支出壓力逐年增大,供給機制仍須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

        盡管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但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還有一些短板,教育、醫療、養老、公共衛生等領域,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差距。張顥瀚表示,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民生建設的戰略意義。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了人民生活品質、共同富裕水平等六個顯著提升的目標任務,強調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扎實有效推進共同富裕,主要包括著力建設高質量就業先行區,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著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發展優質醫療資源,推動均衡布局,加快建設中醫強省、體育強省,下大力氣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等。

        人口結構變化是我國民生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劉興凱認為,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人口結構的轉變。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民生事業發展的挑戰不容忽視。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民生建設制度體系,尤其是在生育、養育、撫育、養老等方面,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持續提升民生保障的水平。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推動民生建設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務方面盡快補齊短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要我們時刻心系民生,就能贏得民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可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推動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體現了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這不僅說出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為我們指出了未來民生建設的奮斗目標。

        “我們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認真對標對號,認清所長所短,明確努力方向,推動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張顥瀚強調,要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辦,讓人民群眾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上取得更為明顯的成效,用實際行動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進步。

        民生建設離不開經濟發展基礎,完善的民生保障也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劉興凱建議,未來我們應更好地統籌協調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高質量保障,秉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在教育、就業、收入、社會保障、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持續出臺各項惠民政策,在發展中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將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聚焦重點,精準解決“一老一小”民生保障問題。面對人口結構變化的挑戰,要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性和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完善生育政策各項配套措施,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只有新起點。做好民生規劃,為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標注新方向。李文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標志著中國的民生改善進入均衡發展型階段。黨的十九大規劃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目標。實現全面小康以后,再奮斗15年,爭取實現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這是為基本實現現代化設定的民生改善目標。2035年均衡發展型階段的目標達成后,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是我們黨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將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中國經受住了疫情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民生幸福主線,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多措并舉打好民生建設“組合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展望未來,民生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必將譜寫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