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中國教科書研究有使命擔當

         日期:2022-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教科書是重要的,但教科書也是復雜的——它傳承、保護甚至挽救文化;同時,它也可能欺騙、控制和篡改真相。因此,必須加強教科書研究。“教科書學”時機趨于成熟有幾個標志:基本完成嚴格意義的教科書發展歷史的清理,基本搭建教科書主要理論視野的分支框架;逐步實現教科書研究從編書經驗、教書經驗向教科書理論的轉換,使教科書研究從教材編寫論、教師備課論中走出來,逐漸獨立門戶;初步形成教科書理論的專業化基礎,有穩定的研究隊伍、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研究規模,廣泛的社會、學術、教育和意識形態影響;產生一批有關教科書的教科書,有了相對穩定的研究平臺與園地。當然,最重要的基礎性標志,是教科書成為被高度重視的研究對象,教科書研究成為一批學者持續的學術事業。

        教科書研究引起學界重視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革與學術視野的拓寬,尤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教學論研究空前繁榮,學校課程及其主要載體教科書的研究,由學術的邊緣向中心開始移動,教科書研究近年來迅速紅火起來,成為整個教育學領域生長最快、最受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

        這一現象反映了教育科學學術共同體的變化軌跡。教科書研究逐漸成為新時期教育科學研究尋覓到的一片新的研究天地,意味著今日對于教科書文本作為學生成長最重要材料的普遍認同,是對教什么、學什么,對知識本身重視程度全面提升的突出表現,是對“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進而是對“誰的知識最有價值”)的具體化操作。這是學界視野與思維得以擴大的一種表現。相對于過去教科書文本只有編寫經驗的傳播和只能執行落實的備課體會,這是教育科學學術共同體的一大進步與發展。

        對教科書的研究,很難完全歸入教育學現有學科領域,主要涉及教育學,但也必然涉及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政治學、語言文字學,涉及物理化學地理學,甚至心理學、倫理學、出版學、傳播學、管理學、美學、音樂美術體育學等多個學科。這樣的跨學科研究發展,是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知識,特別是教育學知識增長最令人注目的特點,由此構建的松散而有效的教科書研究學術共同體,是一個值得學界高度關注的學術現象。

        教科書研究進入學術殿堂并成為嚴謹的省思決斷對象,是學術界可圈可點的事。雖然以前有零散的重要研究,但對教科書真正系統的有規模意義的研究,還是21世紀后的事。近年來,教科書研究領域已日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教科書研究的理論特色日漸凸顯,構建以中國話語說中國教育、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科書學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教科書學是經世之學

        教科書是有使命的!從事教科書研究也是有使命有擔當的。因為有什么樣的教科書,就有什么樣的年輕人、什么樣的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教科書學是有責任的!某種意義上它是經世之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不是象牙塔中的學問。它必須為每日每時發生在課堂上的學生學習承擔責任。這種責任基于兩種考慮:一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也是民族和人類的未來;二是為了學生的當下,每天每時的學習自覺和身心成長。

        基于這一使命和擔當,也基于構建教科書學的目的,多年來,我們對教科書的近現代發展史進行了系統而卓有成效的梳理,把精力轉向對教科書現實問題的理論探究,旨在為教科書的重大現實問題提供理論解析,同時為建構教科書學提供基本的分支理論體系和重要的學術基礎。

        “中國教科書理論研究”叢書站在新的學術起點上,通過加強教科書研究共同體建設來深化教科書研究,借鑒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美學、哲學、管理學、傳播學、生態學、語言學等學科理論精華,打破不同理論界限,自覺構建教科書研究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體系,力求從基礎上推動教科書研究的發展和創新,為教科書學的建立構建基本框架。叢書分兩輯,第一輯包含《教科書概論》《教科書美學》《教科書語言學》《教科書生態學》和《教科書研究方法論》,已于2019年底出版。即將面世的第二輯包括《教科書文化學》《教科書管理學》《教科書心理學》《教科書編輯學》《教科書傳播學》《教科書評價學》《教科書技術學》等。

        《教科書文化學》揭示了教科書與文化的關系,闡述了教科書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多維度探討了教科書內容確定過程中的文化優選和重組、教科書使用過程中的文化意識,旨在促進教科書文化研究的深化及教科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教科書傳播學》將教科書視為一種傳播媒介:學生既是教科書傳播的對象,也是教科書傳播的主體,更是衡量教科書傳播效果的“標尺”。隨著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時代教科書建設需要新的輿論支持,依據傳播規律,運用融媒體,整合多種社會因素說服學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教科書編輯學》系統呈現了教科書編輯活動的發展過程和具體要求。信息社會萬物互聯,教科書編輯應主動擁抱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及早布局教科書數字化和數字教科書發展。《教科書管理學》旨在推進教科書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提升我國教科書管理水平。《教科書心理學》主要審視教科書中的心理學要素,探析這些心理要素如何被設計,闡釋教科書編寫對心理學原理的遵循。《教科書評價學》聚焦教科書評價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探索,在分析基本概念基礎上,從視角與分類、過程與方法、實踐與應用以及反思與展望等方面深入闡釋了對教科書的評價。《教科書技術學》意圖運用技術學思維解析教科書的技術組成元素,探索教科書的技術元素及其演變規律,發現未來教科書的可能形態。面向變幻莫測的網絡時代,秉持“為了智能社會生活,為了學生素養發展,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則,探討信息社會數字化教科書的理想形態,釋放技術在教科書創制中的功能,使未來的教科書充滿能量和活力。

        書中不少是跨學科的研究,許多探索在國內尚屬首次,片面和膚淺是不可避免的。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科書研究通則或分析模式并不存在。沒有固定不變的教科書研究模式,也沒有終極真理的教科書理論體系。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教科書研究是隨著實踐和思維的不斷推進而發展的。那是一種進行著的研究!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