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日期:2022-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提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些重要論述,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關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準、實質內容、實現路徑等方面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亟須深入研究闡釋。

        “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

        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關系問題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及其重要載體即大學建設的根本標準問題。首先應當從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文明進步普遍規律與國家發展特殊道路的統一性的高度來理解二者關系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規律雖然具有普遍性,但實現普遍規律的方式和道路卻是多元的,進步的普遍規律與發展的特殊道路具有歷史的、辯證的統一性。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歷史和文化傳統,這些各不相同的條件構成了實現普遍規律的中介環節,特殊發展道路就是普遍規律與各個國家具體條件相結合之后的具體表現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開辟出的一條既體現人類文明進步方向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開辟不僅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還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自身發展的途徑,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中國道路蘊含著人類文明進步普遍規律與國家發展特殊道路的內在結合與相互統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決定著我國走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進而,二者關系問題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普遍標準與中國特色大學建設的自主標準的統一性問題。世界上每一所大學都各具特色,但世界一流大學所承擔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所承載的人類共同價值、所具有的普遍文明標準都是立德樹人,為人類社會發展、文明進步作出貢獻。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普遍性總是寓于特殊性之中,僭越特殊性而獨立化的普遍性只能是“超驗普遍性”或“偽普遍性”。可見,任何具有人類共識意義上的世界普遍標準,都需要通過結合本國具體實際、進行創造性轉化才能夠現實地呈現出來。而中國特色大學建設的自主標準就是在認真研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普遍標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內化借鑒與創造性轉化,立足中國具體國情和大學建設實際,根據時代要求和國家需求而提煉、制定出來的。因此,中國特色的大學建設自主標準既要內在體現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標準的一般特征,又有更為豐富的中國特色的特定內容,二者有機統一,共同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供路徑遵循與目標指引。

        說到底,堅持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統一性,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具體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由此可見,扎根中國大地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所在。這就意味著,首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通過中國特色發展道路來促進中國大學的發展與繁榮。其次要結合我國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沃土,增強文化自信,去贏得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優勢。與此同時,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上,大學建設還要具備對標世界一流的全球視野,付諸追求世界一流的具體行動,達到以中國特色來表征世界一流、以中國道路實現文明進步的目標。因此,堅持大學建設的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內在統一性,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哲學社會科學和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具體體現。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關系問題,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實質內容問題。合理把握這一問題,首先應當明確,回答好時代之題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面臨著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這一論述明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任務,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與時俱進、敢當大任的更高要求。面對兩個大局,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不僅要立足中國國情,著眼國家重大需求,積極解決和回答好當代中國發展的新問題;而且還要面向世界,進一步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趨勢,回答好關于世界局勢變化、人類發展方向的時代之問,為推動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不斷提升世界影響力和話語權。

        其次,堅持“兩個結合”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也明確提出,如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還遠未結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由此可見,應當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兩個結合”中所承擔的重要任務與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兩個結合”這一根本遵循。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作用的基礎上,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在規律、現實路徑、發展方向進行研究探索和理論創新。

        最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實質內容。回答好時代之題的關鍵任務與堅持“兩個結合”的根本遵循,都要求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重要論述將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放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位置,突出強調了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任務的關鍵性與緊迫性。這不僅關系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否能形成自身的實質內涵和自主優勢,更關系到其內生動力和長遠發展。可以說,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不只要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些“外顯形式”,更要看有沒有自主性和原創性的知識體系這一“實質內核”。因此,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此外,也應當以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統領,來構建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將“外顯形式”與“實質內核”統一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全過程與全領域。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人才培養工作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人才培養工作的關系問題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實現路徑問題。把握好這一問題,首先應當明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這一論述全面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責任的多重性以及使命的崇高性,不僅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明確了新時代的更高目標和根本遵循,也指明了未來的前進方向。

        其次,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立志成為大先生,將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緊密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中青年教師向老教授老專家學習,立志成為大先生,在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上不斷創造新業績。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強中青年教師骨干的培養,把人民大學打造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可見,應當著眼于主客觀兩方面推動教師自我提升與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聯動,不斷激勵更多優秀教師做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

        更進一步看,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體現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內在統一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這一論述充分表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為“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既是人才培養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深刻體現了哲學社會科學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統一。可見,要真正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落腳點還是在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統一、協同共進,在于中國大學自身在教學相長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馬克思現代性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