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新時代故宮學發展的幾點思考

         日期:2022-07-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學者建立的故宮學歷經20年發展,從故宮學的學術概念、學術命題、學術方法的創立,到故宮政治史、宮廷史、藝術史、文化史、生活史、博物院史以及故宮文物、院藏典籍、院藏檔案等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故宮學已成為中國特色的新文科,其創新性的知識成果逐漸為全球學界認可。面向未來,我們應該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不斷推進新時代故宮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著力構建體現繼承性和民族性、體現原創性和時代性、體現系統性和專業性的新時代故宮學。

        第一,站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高度來推進新時代故宮學發展。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深刻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故宮學的建設和發展正處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從事故宮學研究的學者絕不能辜負這個時代。我們應站在構建故宮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高度去思考故宮學的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努力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實現新的突破,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新時代故宮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

        第二,站在中華文明的高度理解明清時期的國家形態和政權運作,站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把握故宮在歷史上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滋養著今天的我們繼續奮勇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中華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歷史是文明的一部分,我們今天也在書寫新時代的歷史,為中華文明的發展貢獻著力量。進一步拓展故宮學研究領域、推動故宮學研究向縱深發展,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理解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應加強對新時代故宮學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故宮學的生命力,讓新時代故宮學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文化指引。

        第三,突出故宮這個重要而珍貴的文明載體的獨特性。在反映中華文明發展演進歷史上,故宮具有十分鮮明的獨特性,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僅在中國無與倫比,在世界宮廷史上也獨具特色。故宮博物院的很多藏品都反映了歷史上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況,為研究中華文明同各國文化交流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特殊載體與場域。新時代故宮學要通過故宮這個文化空間載體,在邃遠的時間深度上對明清社會歷史、物質文化、宮廷藝術等方面進行更宏闊的研究,在更宏大的空間維度中展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情感、文化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新時代故宮學應致力于梳理自身研究的本位價值,仔細挖掘在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時空對話及其意義,深入研究在體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特點上的永恒價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也是新時代故宮學的重要學術任務。

        第四,以故宮這個實體為研究和宣傳基石,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速推進中華文明研究成果傳承轉化,著力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考古學、歷史學及其相關工作的重點。新時代故宮學應毫不動搖地以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文明研究,加強文明保護傳承的人才隊伍建設。故宮作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最具獨特性的標志是其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建筑群落。從美學角度看,故宮建筑體現了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物我一體、中軸對稱、日用之道等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理念,讓參觀者很容易就對中國古代皇家文化和厚重的中華文明產生特別的親近感。故宮博物院新近推出的文化產品,也巧妙體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宮廷美學風尚,如“哲”系列陶瓷、“千里江山”系列產品等。這些成果既富含儒家理念的深邃,又有皇家文化的宏大氣概,兩者在包括文具、茶具、配飾等各個方面達到完美統一。寓藝于巧構、寓美于天成,可見歷史、藝術、美學都是彼此不分離的,而且合而相長、相得益彰。新時代應把故宮學考古探索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等因素,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故宮學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加強對故宮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同時,積極推進故宮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產出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故宮學價值符號與文化產品,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第五,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民族精神力量之魂。作為一種價值引導和文化信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準則、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千百年來,各民族不斷交融匯聚,在共同命運、共同訴求、共同理想的現實導向下逐漸生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清兩代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有效管轄各民族地區和最成功治理各邊疆海域的朝代,對于奠定現代中國的版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明經究理,學術先行。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新時代故宮學更應具有立時代潮流、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的責任與擔當,也一定能夠在研究故宮學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從而為新時代故宮學的學術研究提供更多的延展價值,為團結各民族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