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闡釋偉大建黨精神
日期:2022-07-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共中央機關的長期駐扎地。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的光輝歷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對黨史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33年春中共中央機關遷往蘇區,除三次短暫遷離之外,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均駐扎在上海,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開展工作,領導全國革命,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取得了突出成績。在近日由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學研究部等舉辦的“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表示,中共中央在上海的12年是黨的艱辛探索時期。其間,我們黨確立了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也確立了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根本原則,通過持續宣傳馬克思主義、發展黨團組織,初步形成了黨的組織架構,完成了建黨的偉大任務。
中共中央在上海的12年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是為百年奮斗開辟道路和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總結了我們黨在該時期的偉大成就:實施并完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過程,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雛形,確立了黨的建設的基本框架路徑和規則,領導和推進了全國的工農革命運動,與國民黨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浪潮,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確定并加強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建設,領導和推動了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初步規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雛形,領導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開辟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活動和隱蔽戰線工作,組織開展了左翼文化運動。他提出,對這一時期的評價要尊重事實、科學對待,更要加強研究與宣傳。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分部副主任黃琨認為,這一時期是黨的組織制度奠基時期和重要發展時期,積累了“堅持黨的領導”“民主集中制”“群眾路線”等重要經驗;組織路線與政治路線緊密聯系,組織工作離不開黨的政治路線的正確指導;組織工作是分析和評價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歷史的重要依據,是黨的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黨歷經艱難險阻卻愈戰愈強的優勢之一。
講好紅色故事,亟須用好用活“家門口”的紅色資源,讓黨員干部更好地感受這段歷史,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傳承好紅色基因。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表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尖銳碰撞的必然結果,舊道路的失敗必然會產生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新人,來探索中國的新道路。
中共中央在上海掀起的革命熱潮和對中國革命道路的積極探索,豐富并發展了偉大建黨精神。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忻平認為,中共中央誕生在上海,與上海作為當時的工人階級中心、文化中心、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經濟金融中心等因素密切相關,因而具有歷史必然性。我們要客觀分析和深入闡釋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偉大成就和遇到的挫折,進一步加強這一主題研究。上海的紅色資源具有層次較高、數量較多、范圍較廣等特點,其中很大部分是中共中央在上海期間留下的遺址遺跡。為講好黨在滬期間的紅色故事,我們亟須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利用各類新技術更好地做到入耳、入眼、入腦、入心。
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提出,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通過對大量史實的梳理,已對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確切時間、中共中央的上海戰略意識、上海怎樣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如何歷史地理解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中共中央撤離上海的原因等問題開展了深入探討和分析。我們要想深層次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淵源,就要把握好中共中央堅守在上海的深刻歷史意義,在史實中感悟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