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勞動與民生論壇 為“穩經濟、保就業”建言獻策
日期:2022-07-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賽)7月2日,首屆“勞動與民生論壇”——“穩經濟、保就業”夏季論壇在線召開。來自國內眾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穩經濟、保就業”為主題,著重探討了中小企業的就業景氣程度、積極就業政策、勞動力供求形勢、青年人和大學生就業、城市群勞動力集聚的空間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問題。開幕式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付志峰主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在致辭中表示,就業是經濟之基、民生之本,首屆“勞動與民生”論壇以“穩經濟、保就業”作為主題,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與迫切的現實需要。希望借助“勞動與民生”論壇的平臺,匯聚專家智慧,破解“穩經濟、保就業”的難題,為國家和首都的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建言獻策。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強調,保就業就是保民生,穩經濟需要穩就業。要進一步強化全社會就業優先意識,完善就業工作機制。加強宏觀政策支持,穩定社會預期,提振和穩定市場信心,提升政策精準度,加強政策可及性和有效性。完善市場和服務體系,健全失業風險應對機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馮喜良在致辭中表示,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肆虐,都對勞動與民生產生了各種重大影響。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面對。這也是學院舉辦“勞動與民生論壇”的出發點。論壇將每年舉辦,為大家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平臺。
打造“升級版”積極就業政策
在主旨發言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蔡昉作了題為“在應對沖擊中打造積極就業政策3.0”的報告。積極就業政策3.0內涵就是統籌運用一系列宏觀經濟工具,通過對積極就業政策在宏觀政策工具箱中位置的調整,以就業為中心,以調查失業率為核心的就業相關指標為依據,把勞動力市場各類信號納入宏觀經濟預警機制和政策抉擇中,予以考量、決策和執行。一是要與長期增長對應的就業創造:科技革命下包容創新驅動和就業友好的產業政策;二是完善和充實勞動力市場制度功能新挑戰;三是緩釋結構性和摩擦性矛盾:公共就業服務成為基本公共服務常態和組成部分;四是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周期性失業:實施就業目標制,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薩姆法則”。
就業問題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需要圍繞就業崗位創造問題,分析中小企業的就業景氣變動及政策應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教授結合大數據分析,提出了提升中小企業的崗位創造能力、擴大“見習計劃”范圍、保企業生存、“保就業”和“保生活”并舉、充分利用勞動力調查數據庫、切實落實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等對策建議。
莫榮作了題為“我國勞動力供求形勢與對策”的主旨報告,今年就業面臨著較大壓力和沖擊,勞動力需求總體走低,新增就業等指標相對穩定。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就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下一步,我們要實施好就業優先戰略和政策。就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政策共同成為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主要工具,為經濟平穩運行創造條件。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關注重點就業群體和勞動力空間集聚效應
中國社會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研究員認為,就業的關鍵問題是青年人的就業問題。促進青年人就業方法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通過政府支出和投資,設置公益性崗位或項目安置暫時失業人群。長期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創造優質的就業崗位;二是鼓勵創新創業,鼓勵市場主體的培養;三是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和水平,避免片面地將教育型人力資本作為衡量人力資本的手段;四是加強就業保障;五是支持實體經濟和創新經濟的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教授指出,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在不斷增加,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長遠來看,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關鍵是要使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實現更好地銜接與互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應增強高等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第二,要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穩定性;第三,要合理分擔女性生育成本,更好促進女性高校畢業生就業;第四,畢業生應動態優化就業預期。
勞動力空間流動和集聚是空間經濟學、地理學、人口學的交叉學科領域,不僅涉及流動勞動力本身生存發展問題,也涉及區域城市發展,是決定未來我國勞動力供需的一個重要現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學科負責人童玉芬教授呼吁大家關注勞動力空間上的流動布局。她指出,城市群是我國未來區域發展的重要空間形態,是由大中小城市通過交通信息鏈接而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推動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創新視角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羅楚亮教授探討了養老保險費率變化對企業就業動態調整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養老保險繳費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企業就業凈增長率會顯著下降0.0213個百分點。保險繳費率增加,就業創造率會下降,這對生產率低、勞動密集程度高以及地區社保繳費征管力度大的企業影響更大,對于小微企業影響更強。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蔡宏波教授認為,這些年來中國的創業環境和條件總體提升,這得益于營商環境的改善,較大的市場規模、較強的知識溢出以及相對穩定的經濟發展,都顯著提高了創新創業領域面對疫情的穩健性。
數字經濟一方面可能通過“替代效應”減少就業,另一方面可能通過“創造效應”、“匹配效應”和“補償效應”增加就業。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抗私利用2011-2019年環渤海、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78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在解決內生性問題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數字經濟發展對經濟圈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何勤發表了“人工智能、財政支出結構性偏向與高質量就業”主旨演講。該研究發現,各地財政支出顯著促進了當地高質量就業水平的提升,經濟增長型財政支出對高質量就業產生的促進效應更明顯。該研究為在不同的技術經濟約束條件下,通過財政支出結構性偏向的相機調整,提升高質量就業水平提供了新視角。
會議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主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研究基地承辦。此次論壇上,與會學者深入研討我國“勞動與民生”領域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對推動勞動經濟學學科的蓬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