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新時代·新青年·新力量

         日期:2022-07-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對青年寄予了深切厚望,“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贊譽青年“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這些重要論述表明了當代青少年的歷史使命,為他們的成長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弊怨乓詠?,我國就不乏有識之士為青年的健康成長助力護航。出生于19世紀末的朱光潛,就是其中一位。他不僅是美學領域卓然成家的大師級人物,與宗白華以“美學的雙峰”并稱于世,還是一位在教育道路上孜孜矻矻的求索者。朱光潛深沉的人文情懷和民族情結,尤為體現在他旅歐期間寫下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字里行間洞察明理,情真意切,彰顯出一位通曉古今、學貫中西的學者精湛的學術造詣、務實的治學態度,以及誨人不倦的師者風范。

        朱光潛擔任中學教師多年,篤熱教育。1925年與匡互生、豐子愷、夏丏尊等志趣相投的學人于上海創辦了“立達學園”。“立達”,取名于《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既顯示出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又表達了學校對希臘學園精神的景仰。先后來學園授課的有茅盾、葉圣陶、鄭振鐸、陳望道、胡愈之、夏丏尊、劉大白、朱自清、夏衍、許杰、周予同、陶元慶、夏承燾、丁衍鏞、關良、陳之佛、陳抱一、裘夢痕、劉薰宇、劉叔群、方光燾等人,可謂群賢畢至,星光燦爛。

        1926年9月,朱光潛與立達學園同仁籌辦的《一般》雜志正式出版。彼時,他正赴英留學,竭力謀求中等教育的改進之策。應夏丏尊、葉圣陶等邀請,他為青年朋友撰寫文章,于是從第三期(第1卷11月號)開始,一直到1928年3月,連續發表《給一個中學生的十二封信》。這些信很快就在青年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被認為是《一般》雜志“最好的收獲第一”。1929年結集成冊,改名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寫這些文章時,朱光潛年三十歲左右,正值人生青年階段,深感旅居國外的孤寂生活,故而對世界、對人生、對文化都有著敏銳、真切的體驗和深刻、嚴肅的思考。他又以書信的方式行文,“不拘形式地暢所欲言”,“和讀者保持較親密的關系”,既如友朋交流真摯懇切,又似長者勸勉語重心長,誠心正意,入實且入深。信中并未指定收信人的姓名,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皆可為讀者,可見其為人之平易謙和。也正因此,此書至今仍在印行,成為經典,皆在情理之中。

        每封信以青年所關心的,或應該關心的,或是正在遭遇的具體問題為核心,結合哲學、文藝、美學、道德、政治等,探討了讀書、求學、事業、作文、做人、社會運動、戀愛、煩惱等青年關心的話題,以期幫助他們走出思想的迷茫和生活的困境。雖然話題眾多,但統觀整體,有著一貫的出發點,即青年要懷抱遠大理想,提得起,抓得住,穩扎穩打練就強硬本領,對于無關的事項要擺脫得開,拒絕“超效率”的浮淺粗疏,更切忌不思長遠的急功近利。未來的青年,不但要有作為接班人的志氣、骨氣,更要不斷賦能振興中華的底氣和力量。

        青年的自我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首要的是重視讀書,以頤養浩然正氣,固培做人之本。朱光潛開宗明義,點明讀書對于成長的重要意義:人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可以寄托心神的東西,說不定會被惡習慣引誘;如果能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一些。因而,讀書要及時,讀書的興趣要在青年時培養,過了正當時節,便會萎謝。書目的選擇更是門大學問,絕不能盲目跟風,須慎加選擇,因為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失去了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多讀好書的同時,青年還要有社會情懷,要融入激蕩的生活之流,感受生活的脈搏,與國家和人民休戚與共。朱光潛主張,蔡元培提出的“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這一說法,應該成為青年人最穩妥的座右銘。救國、讀書不可偏廢,如果學校與社會絕緣,教育與生活絕緣,在學理上是說不通的。青年要做到“向民間去”,向火熱的生活堅定走去。

        從青年的長遠發展來看,學業和事業的規劃,需慎思明辨,無論是升學還是選課環節,都不能貪圖世俗名利。因為做學問全賴自己,做事業也全賴自己,不必去追尋一些沽名釣譽的噱頭。朱光潛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特別提出在學科的選擇上,只要和個人的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力,以效用于社會,“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勝”。在精力可及范圍,應力求個體能力全面的發展,最終實現從博大中臻至精深。

        書信中還提出青年要有生活的智慧。朝氣蓬勃,銳意進取,是青年的本色,但成長過程難免遇到各種困擾。朱光潛認為,要排解心中煩悶,就要使個體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泄,形成自我的疏導機制。人生樂趣一半受益于活動,一半得之于靜觀感受,基于此,建議大家多打網球,多彈琴,多栽花木。假如不喜歡這些事情,多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這是生活的目的,也是生活的方法。面對戀愛困惑,青年人則應先完善個體的人格,然后再去達成神圣的戀愛。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應以人格高下為準,不能在血氣未定的時候,盲目地假戀愛之名發泄欲望。

        這些寫于20世紀20年代的書信,其中很多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至今仍有著現實的啟示意義。作為中國文學殿堂中極具生命力的書信經典之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各話題交相為用,互有助益,溢于筆端的諄諄教誨和豐富學殖,歷來讓眾多青少年受惠良多。盼其對于新時代的青年朋友,再生啟發,以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