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日期:2022-06-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劉懷元 吳珊)6月25日,由湖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湖北大學商學院、湖北省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暨首屆中部智庫論壇”在湖北大學舉行。

        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等國家智庫代表,湖北省人大、省政協、省政府辦公廳、省商務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社科院等政府機構代表,湖北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智庫代表和專家學者近300人出席,會議直播實時參會人數近150萬人次。

        促進中部地區和開放前沿互鑒共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曉鳴在致辭中表示,本屆論壇由湖北大學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旨在促進中部地區和開放前沿的互鑒共進,是一次積極且富有意義的探索。湖北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需要廣泛凝聚智慧、匯聚力量。在當前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論壇的舉辦也是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一次具體行動。希望專家學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各自專長,深入交流,激發真知灼見,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為推動我省“先行區”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代表湖北大學對各位領導和專家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期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論劍”江城、交流思想、多出成果,努力把中部智庫論壇打造成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新平臺和響亮品牌。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從“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軟科技與硬科技”、“國內布局與國際布局”三個維度做了“統籌科技發展與安全創新”的致辭演講。他認為,科技創新是我國統籌安全與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重大任務。為此,需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厚植創新引領發展的根基,并堅持開放創新,以制度型開放主動融入國際創新大格局,吸引聚集科技創新優質要素;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技結構轉型升級,補齊“硬科技”的短板;需要適應國際格局變化的大趨勢,在優化整合國內科技創新資源的基礎上,主動布局和抓緊利用國際創新資源。

        開幕式上,與會領導為湖北大學中部開放研究院揭牌。研究院依托湖北大學,將結合湖北實際,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庫服務。

        以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表示,中部地區在我國整體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中部地區發展。現階段,應從著力提高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在暢通內外循環、充分釋放內需潛力方面積極探索,全面推動綠色轉型,在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做出示范等三方面促進中部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由于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競爭走向全面產業競爭。中國是產業鏈布局上的關鍵節點,要充分利用我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實現市場化、國際化的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要從提升經濟國際化全面深化全方位國際合作、推動數字全球化、綠色全球化、服務全球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增值含量等方面把握未來全球宏觀周期不同步、全球化變局、中美博弈百年變局、雙循環戰略、國家擴大進口等五大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做了“加快培育中部地區對外開放合作新優勢”的主題報告,他從堅持全球化、加強與經濟伙伴的制度性合作關系、培育全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等三個方面指出中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根據湖北省氣候特征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從出臺氣候智能型農業發展規劃與配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選擇氣候型農業發展模式,確保對氣候智能型農業技術研發的穩定經費支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氣候智能型農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等五個方面就湖北如何推進氣候智能型農業提出建議。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認為,隨著產業向上游轉移進程的加快,產業布局向上游延伸,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作用將進一步強化,要提高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水平,發揮武漢、黃岡、鄂州、孝感四大都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我國產業鏈面臨著不確定性,從宏觀經濟調控的角度看,針對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建立常態化的分析監控機制,迅速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十分必要。

        湖北大學副校長肖德認為,湖北省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應當打造“雙循環”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數字貿易國際樞紐、“一帶一路”科教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聚集高端要素的開放新高地、輻射全球的新興產業集群,基礎在交通,關鍵在功能,重點在開放。

        全面綠色轉型 實現中部地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安徽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陳詩一建議,推動綠色金融與中部地區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機融合;以碳排放權交易為抓手,加快推進中部地區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建設;建設中部地區綠色項目庫,加強產融對接與區域聯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指出,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對原有發展模式的超越,其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也必然要求拓展和豐富對外開放高地的內涵。他強調,新發展階段的對外開放高地,要把服務國家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發展作為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

        南昌大學副校長劉耀彬提出,通過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中部地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打通綠色發展創新渠道,積極探尋激活新的溢出作用城市,打造長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提升網絡穩定性的同時,也提升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效率。同時,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協同創新。

        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謝高波介紹,湖北尤其是武漢有開放的基因和文化,歷史上湖北許多地區因為開放而興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做新時代內陸開放“前隊”,是湖北重要戰略選擇。

        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劉懷德提出,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換道超車”:以雙循環為導向——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以城市群都市圈為載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特征。他建議,中部的崛起需要發揮高等教育的戰略資源作用,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大力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

        如何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李同新給出了新發展格局下的新方案:搭建一流平臺、培育一流企業、引育一流人才、打造一流環境,努力走在國家前列;“定向施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借勢加力”數字經濟、“靶向聚力”高能級產業載體建設、“持續用力”產業融合,強化新經濟引領帶動作用;要做好“擴內需”、“穩投資”、“暢樞紐”、“強鏈接”四篇文章,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增進民生福祉上求實效,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從而建設人民幸福美好家園。

        國浩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國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改院-國浩自貿港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淳認為,法律超前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激勵因素,中部崛起需要推動、加強法律法規建設。

         推動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協同發展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葉輔靖結合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環境作報告。

        同濟大學管理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科院國創會中國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興華認為,要堅持有效市場,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推動中部省際間的協作和交界地區的協同發展,圍繞對話交流和重大事件協商規劃時間,建立健全省際合作機制。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建議,湖北要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要素資源優勢和現代產業優勢,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高地。湖北要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發揮湖北科教資源富集優勢,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申報建設國家綜合性的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科學中心。同時強調服務國家戰略,發揮區位交通和市場空間優勢,打造開放“新沿海”,建成高質量現代化智能化的交通強省,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

        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秦尊文提出,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大戰略下,要繼續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協作聯動,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要進一步密切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沿江主要港口的聯系,發揮承上啟下、通江達海的關鍵作用,推動上中下游協調發展、沿海沿江共同繁榮。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錢學鋒認為,湖北自貿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主導,最終實現為國家試制度和為地方謀發展的功能目標。同時,承載了打造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等空間功能定位。這就要求自貿區必須圍繞深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展制度創新,以加速集聚優質要素資源,逐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者和引領者。

        海南中改國浩自貿港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寧寧指出,根據湖北自貿區金融開放實踐與經驗,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運行效率;推動國際資本跨境流動,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拓寬產業投融資渠道,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提高企業經營效率;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監管水平,改善產業發展環境。

        湖北大學商學院教授、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喻春嬌建議,在新發展階段,湖北要牢牢把握數字經濟的競爭特征,以數字經濟賦能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推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數字化賦能,提升“湖北制造”的出口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