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創新中推進新文科建設
日期:2022-06-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人類帶入了后工業文明,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難得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當前,我國是教育大國,但還不是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應該在學科和專業建設上走多學科融合之路,加快提升解決科技創新大問題、破解科技發展瓶頸的能力,順應時代發展、回應社會需求,在打造國之重器、培養杰出人才上做出不懈努力。
文科教育是形成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主戰場、主陣地和主渠道,社會大變革時代呼喚新文科。既有的學科發展理念往往將學科融合理解為學科合作,只是為社會實踐中的某一個或某一類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針對不同環節,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生產線式的對接組合。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根據問題域的邊界條件變化形成知識的有效集成。這也導致了在科技發展帶來快速變化的時代,人們一方面慨嘆知識更新沒法跟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新技術帶來的新場景中貽誤戰機,尚未達到形成新知識體系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在應對新問題的過程中,一些研究仍在知識應用層面徘徊,缺乏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從理論的原點出發思考問題的定力,從而導致對交叉學科成果評判輕率化。例如,大量原本在理工科的學科領域中只是流于具體應用層面的知識,在進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后反而變成了創新,這也使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難以有效把握物質世界本質和社會發展規律。近年來,曾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專業”又在沒幾年的光景中黯然退場,學生們雖然學了不同門類學科的概論知識,卻丟掉了專業根基。
我們必須看到,絕大多數知識體系的建構和知識內容的發展并不是建立在非延續性基礎上的“降臨”。回望每一次新技術促進知識更新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新技術對新知識的催生和對知識體系的更新大多是延續演化意義上的經驗事件,需要回到邏輯的起點和問題的原點,從既有的基礎理論出發,在新現象中生成新認識。因此,對標《新文科建設宣言》,結合當前我國高等文科教育專業布局和培養模式現狀,新文科建設應該立足現實,從既有學科發展的理論本源出發,探索不同學科協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知識融合創新之道,探尋在政產學研聯動過程中的各要素協同創新之術,達到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之效。
在新文科建設的實現路徑上,應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將學科知識更新與解決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緊密聯系起來。以學科融合促進新文科建設為目標,以學科、專業內涵優化為基本著眼點,以新理論、新技術、新實踐相結合為教學實踐抓手,探索新知識生成的學理邏輯,創新協同育人機制和模式,設計新學科知識體系和支撐這一體系的核心課程。
第一,梳理知識生產、更新的路徑。對照新文科建設的根本任務,借助新時代技術進步帶來的大好機遇,把握變中之不變,探尋并確立關聯學科新知識的生發之根,以及新知識生產的學理邏輯。厘清新文科建設以何為本,如何創新發展。
第二,以問題為導向,把握新文科與現有學科核心知識體系、知識內容的關系。應以既有學科基礎為出發點,在解決具體實踐問題中構建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關系,探索知識更新路徑。
第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不斷探究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各支撐要素的角色、功能、訴求,把握課堂教學、科研創新、社會實踐三大維度相互作用的關系,總結提煉各類育人要素與創新資源互動共享的關系,建構面向新知識的協同育人機制和培養模式。
(本文系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與改革項目“多區域多學科融合的地點動員研究生培養項目”(2020YL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