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現實與文獻:作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業的兩個向度

         日期:2022-06-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田野作業(亦稱田野調查)在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社會科學中已獲得長期的實踐,相關批評和反思也在不斷走向深入。隨著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不斷交叉、融合,田野作業也越來越多地為人文學科借鑒和運用,比如歷史學、文學等。不同學科所理解的田野以及開展田野作業的目的不盡相同,由此呈現出多元化的取向。

        然而,不論是社會科學抑或人文學科,都是以研究“人”為中心的學問。這一通約性為從整體上理解“田野”及“田野作業”奠定了基礎。竊以為,“田野”即人之所在,凡有人處,就是田野。田野不僅存在于現實中,同時也存在于文獻中。

        現實中的“田野”

        田野作業,源于人們對陌生人群以及未知世界的探索,試圖借此了解不同的人類文化,并反思自身,從而獲得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認識。這一初衷,將其關注的對象指向那些“未開化的”“野蠻落后的”人群。而在中國早期田野實踐當中,“田野”一詞則更多涉及與城市相對應的“鄉村”和“邊遠地區”,田野作業曾是深入了解農村和邊地的一種重要研究手段,與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在學術界之外,說起田野調查,人們頭腦中立刻浮現出一幅田連阡陌、小橋流水的鄉村景象,或者是大漠炊煙、長河落日的邊塞風情。田野調查亦常常被誤認為是“下鄉采風”,彌漫著“獵奇獵艷”的色彩。這種簡單、刻板的印象,其實已經遭到很多人的批評和糾正。然而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業余人士用這種狹隘的眼光去理解田野以及田野作業。

        事實上,田野作業作為一種了解和研究“人”及其活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其開展實踐的范疇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以及各學科研究對象的調適更新,田野作業早已不局限于“鄉村”“邊地”這些陳舊的范疇。實事求是地講,學界早已回歸到田野作業作為探究“人”的活動的方法上來理解“田野”并展開相關調查活動,即有人之處,便是“田野”。

        就此意義而言,“田野”是學界借以了解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的各種場域。“田野”可大可小,它可小到一間屋子、一個院落、一個祠堂、一個樓棟、一個村莊,也可以是一個聚落、一個鄉鎮,或者大到一個流域、一片區域,等等。“田野”毋論城鄉,它可以是鄉村社會,也可以是城市社區。而田野作業的對象,既可以是一個人的活動,也可以是一群人之活動。概言之,“田野”就是人們活動的空間范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田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現實生活中,“田野”無處不在。

        文獻中的“田野”

        現實生活中處處有“田野”,但不等于說“田野”只在現實生活中。古人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其實已經明確了做學問的兩條基本路徑:一條是走向現實中的“田野”,即“行萬里路”。它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展開實地調查,來了解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其社會意義。另一條則是走向文獻中的“田野”,即“讀萬卷書”。它是借助相關文獻的記載,來了解人們過去以及當下活動狀態的一種方法。

        后者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文獻本身就是對人們各種活動的記錄,也是人的活動的產物。文獻可以是、事實上也是一種借以了解人類活動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文明得以世代傳承和不斷延續的重要媒介。通過深入閱讀和理解文獻,我們同樣可以達到理解人及其活動的目的。故文獻也具備“田野”的性質。由此觀之,文獻中亦有人及其活動,有人即有“田野”。“田野”不僅僅存在于現實生活之中,也同樣存在于各種文獻當中。

        然而,在文獻中做“田野”,不同于在現實中做“田野”。在現實中做“田野”,主要通過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獲得相關信息;而在文獻中做“田野”,則主要通過文字閱讀和分析研究形成相關認識。盡管二者在具體的探究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們在對“田野”范疇的把握上卻有著相似之處。也就是說,不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文獻中,“田野”本質上都是一種認識和分析人們活動的場域,二者在選取“田野”的層次、范圍上都具有相對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這點上,它們可以具有一致性。

        “走向歷史現場”:現實與文獻的互嵌

        在現實中做“田野”和在文獻中做“田野”,并不矛盾、沖突,它們可以是互補互助的關系。現實中的“田野”,能為我們認識人類活動提供各種鮮活的、豐富的背景信息,但對歷時性的把握卻有很大的不足。而文獻中的“田野”,能為我們認識人類活動的起源、發展提供歷時性的線索,卻經常看不到其活動背后的環境等復雜的因素。通過二者相互借鑒、補充,我們在認識相關問題上,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走向歷史現場”是歷史人類學“華南學派”諸多學者所秉持的重要學術理念。如果說閱讀文獻更強調的是對歷史事件的時間脈絡加以觀照,那么進入現實中的田野則是對歷史事件的“地點感”和“地方感”的強化。在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中,只有將時間感和地點感相結合,將過去的歷史事件與當下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追尋區域社會歷史的內在脈絡和發展邏輯,正如陳春聲所說,“只有參加過田野工作的研究者才能真正理解,獨自一人,或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同行,走向歷史現場,踏勘史跡,采訪耆老,搜集文獻與傳說,進行具有深度的密集討論,連接過去與現在,對于引發兼具歷史感與‘現場感’的學術思考,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無論如何,田野作業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應該局限于某幾個學科,而更應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對于歷史學來說,在現實與文獻中進行田野作業,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將宏大歷史敘事與微觀社會生活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區域社會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其文化變遷的內在機制。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