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華文明根性

         日期:2022-06-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民主又植根于具體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土壤,從而呈現不同的發展道路和形態。經過長期探索,中國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和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發展道路,發展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民主形態。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民主形態,蘊含著鮮明的中華文明根性。

        “全過程人民民主”蘊含著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根性。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保持五千多年延綿不斷,是與其開放包容的根性分不開的。從疆域族群來看,中華文明歷來是以兼容并包的姿態影響外邦,將周邊族群包容吸收進來,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從思想文化角度看,中華文明接納吸收印度佛教,從而形成了以儒、佛、道為主脈的文明,而后出現“伊儒會通”的宗教中國化以及近現代以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全方位改革開放。簡言之,中華文明秉持的是開放包容之道,秉持的是文明交流互鑒。正是在這種開放包容的文明根性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體是“人民”,其范圍越來越大,覆蓋面越來越廣,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人都屬于人民的范疇,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在這種開放包容的文明根性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實踐,并不像西方那樣建立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和文明沖突觀之上。2021年,美國組織召開所謂“民主同盟峰會”,將不少國家排除在外,就是西方這種對立思維和沖突文明觀的鮮明體現,也因此被不少人士批評為最不民主的峰會。

        “全過程人民民主”蘊含著中華文明的責任倫理根性。與建立在市民社會之上的西方文明不同,中華文明是一種家國同構、以共同體為本位的文明。與西方市民社會更多強調權利、個人利益至上、競爭、分化和契約關系不同,中國傳統社會更注重義務、家國為本、合作、整合和倫理關系,中華文明也因此形成了忠孝節義、人倫有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人有責、奉獻擔當的責任倫理體系。從“民貴君輕”的傳統民本思想到現代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以及今天所提煉出的兼具形式和實質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都是責任倫理根性使然。相對而言,西方從家庭到國家都強調契約關系,實行的是以個人自由為本位的自由主義民主。在這種民主形態下,選舉式授權是民主的評判標準,執政者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這種民主觀狹隘地認為只有選舉式授權的法理基礎才具有統治的合法性,而忽視了治理績效和傳統因素的合法性來源地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過程性和真實有效性,恰恰是中華文明責任倫理根性的一個必然邏輯。

        “全過程人民民主”蘊含著中華文明的中正和平根性。一方面,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對外保持獨立、不走極端,秉持“中正”“中庸”之道,因而新中國在外交上采取不結盟、不稱霸和不當頭的策略。另一方面,“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文明素來崇尚“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推崇協和萬邦、四海為家,追求天下大同,既反對窮兵黷武與擴張征服,從根子上不同于西方含有殖民主義的“帝國”概念,也沒有進行海外殖民的歷史事實。即使國力最鼎盛時,也是靠商貿懷柔遠人,并沒有對外征服擴張;靠朝貢體系禮尚往來,并沒有殖民統治近鄰。簡言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這與西方文明所推行的爭奪霸權、殖民擴張、殖民掠奪、干涉別國內政等對外觀,具有鮮明的差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世界意義在于,民主是各國人民的權利,而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民主不是靠“帝國擴張式”強行灌輸和移植就可輕易實現的,世界上沒有定于一尊的民主形態。就此而言,“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是那種搞霸權擴張的民主形態,其蘊含著鮮明的中正和平這一中華文明根性。

        只有認真了解中國歷史,探究中華文明不斷流的原因,正視中西文明之間的根性差異,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所蘊含和秉承的開放包容、責任倫理與中正和平的中華文明根性,才能更好地在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中貢獻踐行民主政治的中國智慧。

        (本文系華僑大學統戰工作研究專項課題(TZZD-202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