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理論、另辟蹊徑
日期:2022-06-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是伴隨著馬克思思想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在其早期側重從哲學視角探討藝術生產理論,其藝術生產理論主要貫穿于《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中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的大背景下,馬克思側重通過《共產黨宣言》等著作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晚期在《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等著作中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藝術生產論給予了充分探討,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深入理解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應著眼于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論域。
然而,縱觀學界以往有關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解讀和詮釋,西方學者側重集中在精神文化領域,偏離了馬克思藝術生產的原旨。而國內主要集中在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中展開,經濟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研究尚未充分展開,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更是少見。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周世興教授的《文本、語境與意涵——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新詮》(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以下簡稱《新詮》)一書,聚焦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通過整合學科資源,將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作多學科、多視域、多路徑的綜合研究,另辟蹊徑地從文本、語境與意涵層面剖析了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彌補了以往因個別領域的研究局限而導致的格局窄小、思想狹隘的缺點。
一、新的方法:跨學科、多視域、多路徑綜合研究馬克思藝術生產
《新詮》一書撇開以往的從精神文化領域或者單一學科角度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哲學、政治經濟學、文藝學、美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對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作了經典文本的系統考察,即從人的存在與本質的矛盾關系的歷史變遷入手,將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置于人的生命、生活以及生產的生成、變革與發展的宏大背景中給予審視;以唯物史觀全面生產理論為方法論原則,從藝術生產者、藝術對象、藝術生產過程、藝術產品以及藝術消費等多角度切入,從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揭示藝術生產的一般規律和社會主義藝術生產的特殊規律。例如,關于“藝術生產”的理解,既可以將其理解為“藝術”也是“生產的”,有生產者、生產資料、生產對象等生產基本要素,即“藝術的生產”;還可以將其理解為“生產”的一種“藝術”方式,即“藝術地生產”。
二、新的觀點:用三大語境詮釋馬克思藝術生產意涵
全面把握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必須要深入到馬克思恩格斯所寫的經典文本,同時要遵循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體系建構的三大論域脈絡,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科學社會主義。《新詮》一書將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置于宏大的馬克思主義三大論域中來思考,為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帶來了新的理解語境,并產生了新的意涵:在唯物史觀語境中,“藝術生產”指獨具“自由”性質和遵循“美的規律”的藝術、科學等“自由的精神生產”;在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藝術生產是指與作為“自由的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敵對的資本主義藝術生產即作為“藝術生產”的藝術生產;在科學社會主義語境中“藝術生產”是指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國”,即人在藝術、科學等非物質生產領域中自主進行的、以發揮人類能力為目的本身的自由創造活動。正是基于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批判、科學社會主義三大視域,才能更為全面地揭示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獨特語境和本質內涵,準確且全面地把握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極大地拓展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理論空間。
三、新的思路:藝術生產與自由個性、共產主義、物質生產的新探討
正是基于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批判、科學社會主義三大視域對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剖析,《新詮》一書還探討了藝術生產與自由個性、藝術生產與共產主義、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內在關系,提供了理解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新思路。《新詮》一書認為,藝術生產既是人們對有關藝術和科學等非物質生產領域進行的以發揮人類能力為目的的自由創造活動,而且是“自由個性”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和自由展現。基于此,藝術生產是“自由的精神生產”。同時,只有當舊式分工和私有制消滅后,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在存在和發展方式上實現高度一致,人們才能擁有充裕的自由時間從事藝術和科學等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創造活動,才能真正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并且,《新詮》一書還強調了藝術生產的一般特征,如“觀念性”“個體性”“非重復性”“超越性”“非功利性”等,導致了藝術生產的發展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之間的不平衡狀態,即物質生產的繁榮昌盛不一定帶來藝術生產的快速發展。提醒我們當今中國要發展藝術生產,既要遵循物質生產中市場經濟規律,又要摸透藝術、科學等非物質生產領域創作的“自由”法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藝術生產發展之路。
(作者系成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