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日期:2022-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直接關乎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大勢,鮮明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把握時代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其中,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壓力依然很大,美麗中國建設任重道遠。

          綠色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創新理念,是深刻體現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重大理念,具有深刻理論性、實踐指向性等鮮明特征,成為指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路徑模式和主要抓手。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大且深遠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的中國實踐與政策效應》

          王建華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的中國實踐與政策效應》是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歷時五年著撰而成的。該書立足于農業生產與企業發展的實際,討論了農業經營主體與企業經營主體的行為決策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厘清了生產經營者的行為邏輯與政策需求,也識別了不同政策的有效性水平,對農業綠色生產、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意義的理論指導,也為探索環境規制對環境管理的潛在影響提供了經驗證據,從而為建立并完善更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提供建議,為政府的精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與踐行思路。我認為,這部著作具有如下三個鮮明的特色。

           一是尊重問題,以問題意識為研究導向

          我們要尊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尊重不同歷史時期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探索實踐,要辯證看待實踐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因為問題的存在就否認實踐本身、否定事物本身。環境問題是全球性問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同時,環境問題也是一個時代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將“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作為工作原則,奉行以要素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使得中國國民經濟呈現出高速的增長態勢。然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迅速推進也削弱與破壞了中國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我們要尊重和肯定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成就,也要承認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做到不忽視、不否定。本書客觀和辯證地看待我國環境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環境問題為研究導向,從多主體角度出發,基于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決策,厘清各經營主體的行為邏輯,提出要堅持綠色低碳循環方向,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走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發展之路,實現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難”向協調發展的“雙贏”轉變,體現出尊重問題、辯證看待問題的鮮明特色。

          二是尊重實際,以中國特色為研究立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統一。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新時期新環境下農業正式進入了生態發展階段,但當前中國農業面臨著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此外,在制造業方面,與發達國家的企業不同,中國新興經濟體的企業重心仍落腳于經濟增長,尚未產生強烈的節能減排意愿,環境保護意識也正處于初步覺醒階段。本書在聚焦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從農業生產與企業發展兩方面梳理出了實現綠色轉型的出路。在農業生產方面,鑒于我國是生豬生產與消費大國,從我國典型生豬養殖省份的經驗主體投入要素轉化的測度入手,深入分析農業生產者的獸藥使用行為、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行為、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行為。在企業發展方面,重點探究影響企業環境績效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政府和企業正確認識與把握各要素與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助推企業實現環境與經濟效益雙收。該書聚焦中國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特殊性問題,既具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識,又具有本土立場。

           三是尊重實踐,以政策優化為研究目標

          環境資源具有公共資源特性,雖無排他性但是存在競爭性。這意味著。雖然環境資源沒有明確的產權界定,但個體對于環境資源的使用會對他人產生一定的影響。生產者在面對環境問題進行行為決策時,會面臨個體邊際收益和社會邊際收益失衡的情況。利益是經濟行為的根本出發點,強逐利性造成了生產者對經濟利益的關注普遍高于對生產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外部性的存在導致市場配置效率低下,如果僅僅憑借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會使得資源配置偏離帕累托最優狀態。市場機制與環境規制具有互補性,環境規制作為政府社會性規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環境污染較為有效的于段,能夠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本書用了較大的篇幅分析環境規制政策對我國產業綠色轉型的影響。例如,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政府規制的影響機理研究》一章中,作者研究認為,政策的缺失及執行偏差是產業綠色轉型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有效識別影響生產主體安全生產的政策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政策調整可以更好地激發產業內部的自律動機。

          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強調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的生態產業,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是破解供需結構性矛盾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和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在這個方面《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的中國實踐與政策效應》一書不愧是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理論闡釋與科學實踐之大作。

          (作者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