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玉文化折射文明演進歷程

         日期:2022-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玉器作為中華文明最悠久的載體之一,將分散在華夏各地的古老文明聯系在一起。玉器、玉料、治玉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反映出中華文明演進的豐富歷程。

          溝通人與自然

          玉之起源,與石器分化同步。新石器時代,磨制、鉆孔、拋光等制作工藝有了較大發展。遠古先民有意識地選擇顏色、韌性、硬度俱佳的美石加工,制作出了早期玉器形態。

          取之自然,成于人間。玉器在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等多處史前遺址中均有發現。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郭大順表示,玉器在史前時代既是權力、財富的象征,亦是祭典中的通神禮器。史前玉器及其通神功能的確認,使中國古玉發展脈絡清晰,推動了古玉階段性和連續性研究進程,成為此后古玉綜合與專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史前玉器以神像為主要題材,源于史前先民的“神祖靈”信仰。據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鄧淑蘋介紹,先民相信氏族祖先的生命來自神祇,神靈動物曾擔任神祇引渡生命至人間的使者,因此將神祇、祖先、神靈動物視為“神祖靈”信仰,三者可相互轉型。

          神像創作的核心思想是加持。在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陸建芳看來,加持可分為本尊塑造和外部烘托。對本尊采用飛鳥羽毛點綴、寶石鑲嵌的冠冕以及眼睛、胡須、獠牙等面部造型進行夸張處理。外部則根據祭祀神靈的差異,輔以云彩、日月、鳳鳥等不同紋飾。

          玉龍是紅山文化神權的象征,而既為武器又做禮器的鉞則是軍權的象征。在遼寧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中,出現了玉龍與石鉞一起隨葬的情況。遼寧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周曉晶認為,這充分證明了紅山文化時期已有集神權和軍權于一身之人,打破了學界對紅山古國僅是神權古國的固有認知。此外,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很多玉器表面有明顯的切割痕跡,甚至還有制玉廢料管鉆芯以及半成品、殘次品,這些玉器為研究紅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藝提供了珍貴物證。

          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的玉蟾蜍,是后石家河文化中的精品玉器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從仰韶文化的蟾紋彩陶到后石家河文化的蟾蜍玉器,傳世文物見證了遠古先民對以蟾蜍為代表的自然生靈的崇拜。

          以鳥為主題的玉器,在商周時期尤為盛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教授朱勤文表示,湖北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出土的玉鳥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虛構的人鳥、龍鳥合體的神靈動物;另一類是寫實的鴿、鸚鵡、鸮、燕、鵝等自然界中常見鳥類。這些玉器反映出西周人民熱愛自然、崇拜鳥的文化傳統。

          遼金元時期的玉器,題材多為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充滿山林野趣。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張潤平舉例說,春水玉主要展現海東青狩獵天鵝或大雁的場景,輔以蘆葦、水草及荷花等紋飾,暈染春天的勃勃生機;秋山玉則以山林中的虎、熊、鹿為主題,并有山石、靈芝等圖案,盡顯深秋北方草原天高地闊、禽獸馳騁的美景。

          見證文明交匯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琳結合多年文物鑒定經驗表示,除本地玉料外,部分良渚玉器也使用了來自遼寧岫巖的透閃石玉料,這或可證明良渚族群與紅山族群存在接觸。

          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一件玉琮,經研究證明為良渚人制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乃誠認為,這件玉琮從太湖地區進入中原,后又從中原地區來到成都平原,或可說明金沙遺址的高層次文化遺存與良渚后裔有關。

          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是蜀文化的代表,其文化遺存不僅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息息相關,還繼承了長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金沙遺址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方認為,蜀文化龐大的青銅器、玉器群體與后石家河玉器在造型、工藝等諸方面存在相似的文化因素。后石家河文化時期對虎、鳥、蟬等動物的崇拜,在三星堆和金沙的祭祀用品中均有體現。這說明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進程中,長江流域上中下游之間存在著族群淵源與文化互動。

          與蜀地相鄰的巴地,其玉文化也深受周邊文化影響。出土于重慶小田溪巴人墓群中的成套玉具劍彌足珍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館員梁冠男認為,這套玉具劍造型規整,飾以谷紋、四角星紋、勾連云紋和弦紋等,更多體現的是中原地區和楚地玉具劍的風格。這不僅說明了墓葬主人的身份高貴,也印證了周邊文化對巴地的深刻影響。

          古人隨身裝飾玉器的風俗源于史前,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璜、玦、管、珠、墜等飾品。漢代以后,裝飾玉的種類和形式日趨豐繁,絲綢之路的開辟更是令海外珠飾流入中國。湖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喻燕姣表示,湖南地區的漢墓出土珠飾來源復雜、風格多樣,既有來自東南亞、南亞、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品,也有合浦、廣州等地根據海外珠飾制作的仿品。珠飾雖小,卻是中外文明交相輝映與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盛的見證。

          現藏于北京北海公園玉甕亭的元代宮廷貯酒器瀆山大玉海,也是元代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載體。在北京市文物局研究館員于平看來,瀆山大玉海在題材紋飾、布局構圖、雕刻技藝、藝術風格等各個方面,體現了蒙古族文化與中原文化、西亞文化的融合,是中國古代玉器與玉文化發展史上璀璨奪目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