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地理學賦能國家治理現代化

         日期:2022-0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區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方面,已成為多學科、跨學科研究領域。人地關系和諧發展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地理學應用于治理實踐的參照依據。區域治理研究需要地理學參與其中,更好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

          融合研究助力區域治理

          區域治理存在著地理學上空間主體與空間尺度的差異問題。空間主體基本表現為穩定的土地與流動的人口,而空間尺度主要表現為宏觀區域與微觀地方。當前,地理空間內含的穩定性與流動性因素,已成為區域治理研究的基本關切。

          在華東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科技處日前主辦的“大變局下的治理研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對話”研討會上,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葉超表示,古今中外的治理都與地理學存在密切關系,地理環境承載治理、地理知識支撐治理、地理實踐推動治理,而治理方案也蘊含著空間秩序考量。目前的區域治理雖未形成可以稱之為治理科學的專門學問,但已經成為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熱點議題。尤其是,當地理學被納入治理范疇時,更應融合其他學科知識體系,形成適應國家知識創新需求的新文科門類。

          城市是區域治理的重要空間范圍,城市治理與地理學密切相關。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何艷玲提出,土地的空間治理推動了中國城市的發展,也促使城市治理結構及公共服務方式發生變化,并體現出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任務復雜化、公共服務差異化狀態。應從多個維度綜合考慮人、地、物、產等空間治理要素,為不同人群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為不同行動主體提供約束規則,為不同城市居住者建立城市認同,重點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思想,關注其中最重要和最需要幫助的群體。

          新型城鎮的人口遷移,影響著區域內地方社會治理,也是解決新型城鎮治理問題的關鍵。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教授朱竑認為,人口遷移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影響著地方社會的和諧穩定。地方管理者應根據新遷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情況來調整具體的管理方式,以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治理制度。隨著新遷入居民從客體到主體角色的變化,在新型城鎮空間內,人與地方的良性互動關系、多樣化治理模式逐漸形成,有效促進了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

          地域文化成關鍵依托

          科學規劃是推動區域內歷史空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主要治理手段。做好歷史遺存保護工作是體現地方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

          中國的城鄉正面臨著現代化與城鎮化雙重驅動下的空間重構。在快速變遷過程中,一些在保護名錄之外現存的蘊涵著地方情感的大量記憶場所,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壞。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陸邵明提出,記憶場所是真正寄托鄉愁鄉情的精神家園,承載著情感、社會、使用三方面的價值。如何有效保護與利用富有情感依賴、維系地域文化認同的記憶場所,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緊迫治理任務。

          地理學在歷史街區規劃與治理中發揮著獨特價值。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周尚意認為,區域空間規劃是地方政府實施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歷史街區的治理目的,在于傳承歷史文化和增強城市活力。地理學者以專業視角參與歷史街區治理,可以展現兩方面治理效能。一方面,可以從精神、社會、生計、自然四個層面,來解釋歷史街區多元素有機融合的整體性,進而理解街區內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避免破壞街區景觀的整體性。另一方面,則是從地方認同和空間競爭視角出發,跳出歷史街區的空間范圍,站在城市、區域、國家乃至全球格局中,判斷歷史街區功能的變化趨勢,從而為確定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功能精準把脈。

          激發區域治理新活力

          立足區域治理現代化大局,走以人文主義為基調、人地和諧為目標的善治之路。山區因其人文自然交互過程,具有顯著地域性、時空分異性以及不確定性,成為典型的過渡性地理空間。四川師范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教授鄧偉提出,區域發展中的山區鄉村空間治理已成為地理學大有可為的重要領域之一。破解山區國土空間存在的低品質村落風貌和非理性國土開發等問題,關鍵是要深刻理解中國是山地大國的地理國情,充分考慮山區發展的特殊性和特色化。山區國土空間治理應跳出傳統的“規劃、開發、管控”土地擴張路徑,轉型為依托山區多樣化資源空間的“規劃、提質、增效”復合可持續發展路徑。

          由于市場化、分權化改革不斷深入,區域經濟碎片化所誘發的制約一體化發展的治理問題,值得高度重視。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段進軍表示,人們應在“行動—規則—秩序”視角下重新思考區域治理。在區域治理的行動及協調中,多元主體參與模式更適合未來不確定性的環境變化。因此,區域治理應加快實現從“管控”到“賦能”的轉變,以便更好地發揮每一個人的創造力,形成集體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