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地方師范院校高質量教師教育建設
日期:2022-0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為加強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基礎教育強師目標及十五條具體措施。“強師計劃”不僅為新時代基礎教育師資建設指明了方向、指出了重點,更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師資建設正從滿足龐大的數量需求轉向滿足全面高質量需求的改革深水區。這無疑需要重點依托高質量教師教育來推進。從全國教師教育的格局和基礎教育師資來源看,地方師范院校既是教師教育的關鍵主體,也是基礎教育教師的主要孵化場。然而,受師資力量、教科研水平、辦學條件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地方師范院校總體辦學水平不高、參差不齊,嚴重制約全面高質量基礎教育師資目標的實現。因此,大力推進地方師范院校高質量教師教育建設,是“強師計劃”背景下全面高質量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關鍵任務。
地方師范院校是基礎教育師資的主要來源
地方師范院校一般主要指培養各類師資力量的地方高等院校,包括以“師范”命名的師范大學、師范學院、師范學校,也包括以師范教育為主要特色的地方大學、學院。據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數據,全國共215所師范院校,其中6所部屬師范大學、209所地方師范院校,地方師范院校占比達97%;在地方師范院校中,省屬重點師范大學40所、占比19%,其他普通師范院校169所、占比81%。足見地方師范院校的數量遠超部屬師范大學,普通師范院校的數量遠超省屬重點師范大學,在師范生總體招生上同樣如此。
地方師范院校是我國基礎教育師資最大孵化場。第一,作為基礎教育重要師資的師范生,大部分來自地方師范院校。以2021年為例,全國應屆畢業生約909萬,其中師范生達74萬,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畢業生占比達97%。2021年全國新增基礎教育教師60多萬,地方師范院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第二,作為新時代基礎教育重要師資的公費師范生,主要依托地方師范院校的培養。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簡稱“免費師范生”,2018年“免費師范生”改為“公費師范生”,各省紛紛推出地方公費師范生制度。如山東省自2019年起三年招收15000名地方公費師范生。2021年,河南省共招收公費師范生3500人,江蘇省共招收鄉村教師定向師范生3434人,浙江省共招收師范類定向學生835人,廣東省共招收公費定向本專科師范生和教育碩士共2210人。地方公費師范生制度越來越凸顯地方師范院校在基礎教育師資培養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2021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指出從2021年起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與地方師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培養1萬名左右師范生。這意味著地方師范院校在國家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當下,全面高質量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亟須重點關注并保證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質量水平。
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整體水平亟待提升
地方師范院校作為基礎教育師資的主體來源,在“雙一流”建設、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和成效上差距較大。第一,在總體形勢上,地方師范院校間存在較大水平落差,大部分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層次較低。從層次劃分來看,“雙一流”高校3所、有教育類博士授權點的省屬重點師范大學23所,較早建立碩士點但無教育類博士點的省屬重點師范大學13所,有教育類碩士點的普通師范院校24所,無教育類碩士點的其他師范院校160所左右,最后一類約占地方師范院校總數的77%。多數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辦學層次都不高,在資源供給、人才引進、政策扶持等層面面臨多元瓶頸。第二,多數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改革實踐成效一般。在師范類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一流課程建設上,除“雙一流大學”、省屬重點師范大學,大部分地方師范院校都沒有獲批,少數學校獲批1—2項;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上同樣如此,2018年,除省屬重點以上層次師范大學,僅2所地方普通師范院校分別獨立獲得1項師范類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受經濟發展水平、綜合環境等因素影響,地方師范院校在服務于教師教育改革的經費支持、人才引進、教學科研、交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東部地區整體優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整體優于西部地區,差距甚至持續拉大。第三,“成績不好的學生才選擇去讀師范學校”很大程度上是近二十年我國地方師范院校生源的真實寫照,這也使得多數地方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人才目標和實踐取向上的定位都不高。
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水平整體不高,既不利于高質量基礎教育師資供給,也不利于教師教育的長足發展,不利于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和教師的職業認同,制約“強師計劃”的全面落實。第一,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水平決定其師范生培養質量,在教師教育整體辦學水平、生源質量不高的情況下,面對全國龐大的師資需求,很難保證高質量基礎教育師資的基本供給。第二,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水平決定著我國師范教育的整體水平和層次,其長期低水平運行不僅影響師范教育的社會聲譽,不利于吸納優秀學子,也將影響教師的身份認同,不利于教師樹立專業自信、培養專業認同。
地方師范院校高質量教師教育的建設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高質量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高質量教師教育的支持,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的地位和影響決定了推進地方師范院校高質量教師教育建設既是“強師計劃”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訴求。立足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層次水平綜合研判,推進地方師范院校高質量教師教育的關鍵是省屬重點師范大學以下類型的師范學校。在實踐中需充分變革地方師范院校的內外部環境,在外部推動的同時撬動其內生動力,立足教育協同、資源優化、生源優化、學歷教育、辦學特色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提升。
第一,重視定點幫扶,開展“兩個一”行動,推進協同發展。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指出要“由高水平師范大學和地方高水平師范院校一起,促進師范教育的協同發展、整體提升”。教育主管部門首先需要考慮充分發揮部屬師范大學、地方師范大學高質量教師教育資源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師范院校之間的定點幫扶,以一所強校為核心建立教師教育協同聯盟,在高水平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教育科研等層面實現一所強校帶領一批弱校協同發展。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實施“三個傾斜”,促進資源優化。教育主管部門要合理分配和調整優質教師教育資源,更新教師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在人才配置、項目立項、經費資助等層面進一步加大向省屬重點師范大學以下層次師范院校傾斜,助推其資源優化。第三,提升社會認同,落實“兩個提高”,助推生源優化。教育行政部門需聯合社會各部門加快落實“提高教師職業待遇、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重點任務,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提升對教師職業的敬畏感,吸納更多優秀學子選擇師范院校、師范專業。第四,提升培養層次,筑牢“三個基礎”,推進特色教育。地方師范高校需要奮發圖強,立足自身基礎建設、內涵發展實現突破,以學科、專業、特色建設為學校基礎性工作,對標一流學科、一流專業標準持續發力、不斷進步,建設中國特色地方師范教育。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招標課題“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研究”(VEA190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長三角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