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2-06-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立足于國內外形勢做出的重要謀劃,也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現階段我國產業發展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內需動力不足和外需不穩定性增強的雙重抑制。在“十四五”期間,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現代產業體系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培育內需體系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全球經濟增勢放緩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下,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我國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全面促進消費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增強消費對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并將其真正轉化成消費需求。初次分配更加強調公平與效率,持續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力度,讓政府支出從促進發展向提高公共福利轉變;進一步加強民生領域建設,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弱化預防性儲蓄動機。另一方面,以消費結構升級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大力發展現代產業和數字經濟,倡導綠色、健康和安全的消費方式,發展定制、智能、體驗等新型消費模式。調整耐用品消費政策,減少住房支出在消費中的占比,優化居民支出結構。
擴大國內有效投資,增強投資對供給結構優化的關鍵性作用。一方面,保證投資合理增長和效率提升。擴大國內有效投資,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使其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鼓勵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和設備改造,擴大新興產業投資并把握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節奏。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體系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銀行、證券和股權等協調互補的直接投融資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重點支持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限制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過度膨脹,抑制資本“脫實向虛”。
提高供給結構適配性
新發展格局下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要與時俱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改善供給結構和質量增強供需適配性。
首先,優化供給結構,確保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要加快國內產業鏈、價值鏈建設,針對不同行業精準設計供應鏈戰略和支持政策。加快實體經濟發展,抑制“去工業化”傾向,保證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傳統產業價值鏈地位提高的同時,引導生產要素向先進制造業和高端產業集聚。聚焦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的需要,建設定制式、個性化和互動性的高端完整服務體系。改善生產性服務業的質量和結構,提高先進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效率。依托大數據與信息網絡構建互聯互通的數字化平臺,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鏈條。
其次,促進各類要素順暢流通和優化配置,著力打造“流動自由、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發揮人才紅利,打造高水平尖端人才團隊。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政策,破除創新創業壁壘,完善國內就業“軟環境”。積極推進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建設,鼓勵高校開設交叉專業和基礎前沿理論教學,培養復合型全產業鏈人才和關鍵領域創新型人才。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與效率:逐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建立權責清晰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監管到位的環境污染約束機制和高市場化水平的排污交易制度;因時因地選擇多樣化的環境規制工具。總體而言,健全要素市場化自由流動機制,實現要素配置的優質高效和功能互補。要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破要素在城鄉、區域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
最后,加強自主品牌和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將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與品牌建設相結合,打造中國的中高端自主品牌。實施品種、品質、品牌齊頭并進的發展策略,努力做新品、精品、名品,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實現“中國創造”。面對消費者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要從提高產品質量入手,確保優質產品、中高端自主品牌以及現代服務產品的足量與優質供給。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加快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的有效銜接,推動供需協調匹配。
深化產業環境改革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發揮改革的制度創新作用,在市場失靈的關鍵領域和外部性較強的經濟活動中協調好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關系。
一是要繼續推進創新體制改革,構建有利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生態。針對經濟循環的主要環節存在的創新能力不足、基礎研究薄弱等問題,要破除制約技術創新的制度性、結構性障礙。健全科技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用市場化手段配置知識、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減少行業和區域壁壘。著力構建技術共享、擴散和溢出機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產學研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改進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強化科技成果市場化收益回報的激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維權體系并加大侵權懲罰力度。政府要對基礎研究與共性技術突破給予充分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基礎研究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攻克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
二是加快產業政策調整,優化競爭性政策環境。放棄干預和替代市場的選擇性政策,構筑彌補市場不足和一視同仁的功能性、競爭性產業政策,推動產業政策從選擇性向普惠性轉變。調整產業政策手段,減少政府行政干預,從行政化向市場化轉變,政策工具選擇上從過度依賴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向發揮不同政策工具互補性作用轉變。地方政府要增強產業政策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適配性。改變直接補貼的傳統手段,充分發揮資本杠桿的力量和資本市場在支持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將原本指向特定產業的支持政策轉向與技術創新掛鉤。通過負面清單管理等方式治理部分行業存在的嚴重產能過剩問題。
強化基礎支撐建設
統籌推進產業基礎能力、現代化基礎設施和流通體系建設是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加強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能力建設,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一是要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在零部件、技術和工藝等方面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消費品和服務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建立與國際相銜接的質量標準、環保標準、檢測檢驗等產業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二是要改造傳統基礎設施,加快民生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民生領域建設投資,在住房、教育、醫療、環保等領域補齊短板,通過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間接提高居民消費需求。加快部署5G、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等新型數字化設施建設,打通多元化市場投資渠道。形成覆蓋全行業、全產業鏈的基礎設施支持體系,讓傳統基礎設施與民生、新型基礎設施互動相融,共同支撐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強化現代化流通體系的支撐作用,加快建立統一的國內大市場。加快市場一體化建設,逐步破除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促進不同地區和行業在標準、政策上的統一,推動區域和國內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內貿流通體制改革,強化物流體系的支撐作用。具體包括:完善現代貿易流通和綜合運輸體系,加快區域和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完善現代化交通運輸網絡,貫通高速鐵路和水陸空干線;通過健全現代物流體系、提高交通通達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和統一聯動的國內市場。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境目標約束下的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20&ZD08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南京財經大學產業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