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黨建引領 夯實疫情防控基石
日期:2022-06-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基層強則國家強。回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中國防控實踐,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黨建引領夯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基層基礎防線,這也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鑒于此,我們要在夯實疫情防控的基石上,不斷向基層聚集,加快補齊基層治理體系的短板弱項。尤其需要聚焦基層組織的“最小單元”,即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依托黨建引領,從不同層面、多個方面暢通激活基層組織神經末梢,強化平戰轉化,推動組織體系與聯防聯控體系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基層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一是明確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發揮基層黨組織統領聯結作用。緊緊聚焦疫情防控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強化“風險就在身邊”的危機感,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領作用。堅持“舉一反三,未雨綢繆”,通過把各方資源力量精準有效整合起來,明確工作區域、人員分組、崗位職責,暢通指令執行、物資保障、服務群眾等防控管理服務工作“最后一米”,為隨時應對大仗硬仗做好充分準備。同時,要采用群防群控機制,發揮鄉村(或社區)社會自治組織在風險防控與預警、應急動員與響應和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實用性功能,將國家、省、市、區(縣)的防控要求向鄉村、社區一線延伸,下沉到行政村、自然村、居民樓等微觀單元的防控機制,家庭和鄉村(社區)形成應對共同體,提升互助共享意識,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結微觀治理單元的彈性作用。
二是健全平戰結合的組織架構,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在平時,進一步織密建強“村社黨組織—小區(網格)黨組織—樓幢(街巷)黨小組”的組織體系,黨小組成員在區域內履行“宣傳員”“信息員”“服務員”“吹哨員”等職責,扎實做好黨員聯系群眾工作。強化基層疫情防控人員的知識儲備和培訓演練,全鏈條普及應急治理知識,提高風險認知意識,設置專門的疫情前哨員、管理員、處置員,提升先期應對能力。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創新基層組織架構,迅速建立指揮體系。在原有小區(網格)基礎上,成立“扁平化”的組織體系,將原樓棟(街巷)黨小組成員重新分組編排成立專項工作組,相應成立黨小組,由小區(網格)黨組織指揮領導開展各項工作,即建立“村社黨組織—小區(網格)黨組織—各戰時工作組黨小組”組織體系,精準分組服務群眾,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時”戰斗力。
三是建立常態化的人員保障機制,激勵一線黨員突擊奮進驅動作用。精準編組充實網格工作力量。一般以農村網格或社區為單位,發動黨員、物業、業委會成員、村(居)民代表、退役軍人、鄉賢能人、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讓每個網格成為重要的治理單元。一方面,由街道駐村聯社領導干部牽頭具體負責人員保障,充分動員村社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專職網格員、小區(村)黨組織成員、樓棟長、企業和園區內部管理層、骨干員工以及農村工作指導員、選調生等各方力量。另一方面,全力調配區縣黨委政府、企業事業單位、街道鄉鎮等黨員、干部先優下沉包干到社區、戶、人。此外,還要鼓勵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特別是企業家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統籌組建以企業為主的技術保障梯隊,細分為不同的組別,全面充實防疫力量。
要建立一線黨員突擊隊、黨員先鋒崗。抓實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工作,守住小區“第一道口”、樓道“最小單元”,通過聯系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要突出街道、鄉鎮主體責任的落實,逐個社區、小區、村屯、樓棟精準編配,因社制宜、因村制宜、因居制宜、因群制宜。將基層黨支部或黨小組作為最小單元夯實到疫情防控“專班+小組”的治理體系建設中。將基層公共衛生政策落實聚焦到黨管人才的制度優勢上,著力建立健全執業人員培養、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推動基層村(社)組織和疫情防控工作落實落細。
四是強化協同結合和聯動聯結,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力作戰力。完善常態與應急相統一的服務運行體系,著眼協同作戰、注重能力儲備。平時狀態要積極組織分組人員參與常態化疫情防控等日常工作,并做好模擬演練,及時開展“敲門行動”“微信問候”,挨家挨戶走訪一次,組建微信群,切實摸清人員組成各類底數,動態掌握農村或小區內情況。應急狀態時要迅速響應、快速集結入隊,全面融入整體防控體系,動態靈活充實團隊力量,根據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統一指揮和實際需要,做好執勤值守、核酸(疫苗接種)動員、物資分配(儲備)、服務群眾等工作,確保力量充足、安排精準、協同有力。同時,建立健全區縣、街鎮、城鄉社區、村屯等防護網絡、網格、網點,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同時,注重建立包括社區網格員、醫防融合員、公安人員的信息共享體系,把基層群眾組織起來,突出協同聯動,嚴防死守,不留死角,構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嚴密防線。要把局部散發點發的應急處突攻堅戰和常態化持久防控的持久戰有機結合起來,基層黨組織要以“馬上就辦”的態度第一時間到達基層一線帶頭奮戰指揮,及時跟進疫情變化、科學精準研判分析、優化決策部署,壓實每個環節責任、克難關破難題,把每項工作落實到具體“責任人”。要依托現有數字化、網格化和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等相結合的體系,學好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桐鄉經驗”,主動適應基層社會群體結構和社會組織架構的變化,在現實情境和基層實踐中,不斷完善應對疫情防控的政治保障能力,暢通和規范基層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及時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構建鄉村或社區民情反饋渠道,主動關切民眾,保證渠道暢通,及時核實反饋內容,贏得群眾信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穩定。
實踐再次證明,基層黨組織是疫情防控的“領頭雁”,強化基層最小單元是關鍵。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廣大群眾增強責任意識、自我防護意識,構筑群防群控堅固防線,進一步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實效的“基層黨建+”底色。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黨建引領基層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經驗研究”(21BDJ08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溫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溫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