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跨學科學應成為交叉學科勃發的向導

         日期:2022-06-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1985年,我國召開了全國首屆交叉科學學術研討會,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著名學者到會講話。錢三強在談到當代交叉科學發展時曾預言:21世紀將是一個交叉科學時代。

          “跨學科學”,是以學科交叉現象的整體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理論、方法、歷史、管理、對策等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包括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兩大部分。基礎理論研究包括交叉學科的哲學、歷史、原理和方法等研究,實踐應用研究包括科研、教育、管理等應用性研究。中文的交叉學科、跨學科學、交叉科學三個詞的詞源,均來自英文“interdisciplinary”。在1985年之前,這個詞在國內一般被翻譯為“跨學科”。1985年全國首屆交叉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交叉科學”一詞叫響,這個英文詞便有了“交叉”的譯法。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學”專著。1970年9月,一個以“跨學科”為主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法國尼斯大學召開,標志著對“跨學科”的整體性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該會議由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法國教育部聯合召開,21個國家的代表和跨學科專家共57人參會。與會學者對跨學科基本理論、跨學科科研、教學等問題作了系統的探討。會后出版了文集《跨學科——大學中的教學和研究問題》,奠定了“跨學科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基礎。1976年,《交叉科學評論》雜志在英國創刊,專門研究涉及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跨學科理論和實踐問題。1980年,相關國際跨學科協會成立,成功組織了多次跨學科國際學術研討會。值得反思的是,因為我國長期沒有對應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上述各種學術活動基本沒有中國學者參加,我國相關的“跨學科學”研究在國際上也影響甚微。

          202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設置“交叉學科門類”,直接體現在學科專業目錄上,這是我國交叉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大變革。交叉學科門類的出現,不是簡單地在數量上增設了第14大類學科,而是一場科研和教學發展范式的深層變革。簡單地說,以前的第1至第13大類學科都是同類型學科門類的設置,而第14大類的學科獨樹一幟,是不同類的學科交叉融合。它打破了不同學科割據的傳統,促進不同學科門類的大交叉、大融合,正在形成“別開生面”的新興交叉學科群體。

          與當前國內各高校申報交叉學科學位點空前高漲的熱情相比,研究交叉學科發展整體規律的“跨學科學”卻顯得異乎尋常的冷清。其實,作為研究交叉學科發展整體的“跨學科學”,本身也是一門重要的超級交叉學科。從長遠看,如果缺乏跨學科學理論的整體視野,僅把交叉學科視為一個彌補人才培養短板的平臺,就很難促進交叉學科高質量發展。有鑒于此,“跨學科學”應作為促進交叉學科茁壯成長的向導,特別是在今日“交叉學科”群雄并起的形勢下,“跨學科學”尤為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講,為了實現“交叉學科”的健康發展,需要增強“跨學科學”的理論支撐。

          當代科技發展的突出特點,是在學科高度分化基礎上的綜合跨學科趨勢。學科交叉的深度和廣度,已成為影響創新發展特別是原始創新的關鍵性因素之一。200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協會在《促進跨學科研究》報告開篇寫道,“跨學科研究是人類進行的最具成效、最鼓舞人心的一種探索活動,它能提供一種產生新知識的對話和聯系形式。作為發現和教育的一種模式,它對可持續的環境、更健康更富裕的生活、激發年輕人產生靈感的新發現和技術以及更深刻理解我們所處的時空作出了很多貢獻,而且有望作出更多的貢獻”。

          從國內學界來看,一些學者對交叉學科的理解尚處在“實用”意義的層面,沒有關注其對激發我國學術“原創力”的重要影響。由于“跨學科學”研究力量薄弱,致使我國交叉科學發展常常被理解成帶有跨學科特點的科研項目或學位點之爭,缺乏發展的整體視野和長遠布局,“跨學科學”理論研究隊伍和專業人才長期匱乏。由此可見,密切結合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實際需求發展我國的“跨學科學”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討學科交叉發展的整體特點和普遍規律,使人們對學科交叉認識由現象層面深入本質,為建立科學、規范、靈活的交叉科學新機制提供理論基礎和人才儲備,是推動我國交叉科學發展的重要環節。為此,建議盡快建立少而精的“跨學科學”的專門研究機構和專業人才培養學位點,形成“跨學科學”專業理論研究隊伍和研究基地,同時在高等學校本科階段設置“跨學科學”通識課程,在科研、教育、管理等各類人員中廣泛普及“跨學科學”基礎理論知識。

          交叉學科蓬勃有序發展,尤為需要“跨學科學”理論的引領。中國迫切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批“跨學科學”專家,讓他們積極參與交叉學科項目或成果的評價,從而改變長期以來交叉學科鑒定和評審由傳統單學科專家評審的局面。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