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日期:2022-04-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4月18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時代方位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規律、育人規律、治理規律、評價規律等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討。
樹立高等教育自信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清華大學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研究命題和行動指導理念,從構建一流大學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系、提高大學原始創新力、堅持開放辦學等方面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
樹立和增強高等教育自信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客觀要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自信不僅指教育方面的自信,還包括對我國發展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等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自信。這兩個方面的自信互為表里、不可分割,共同構成我國高等教育自信。
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應強看來,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三種模式分別為自然生長型、社會驅動型和國家規劃型。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采取的是國家規劃型和社會驅動型“雙結合”的模式。中國大學使命的特殊性來源于中國近現代大學特殊的起源,即起源于中華民族遭受深重災難和遭遇現代化浪潮沖擊之時。在新時代,我們要著重關注一流大學的“時代使命”,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的質量與創新力是大學和學科世界排名的重要測量維度。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鐘秉林表示,要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推進自主辦學,激發大學內生動力,重點建設學校的主干學科、基礎學科、支撐學科、特色學科和交叉學科,形成不同高校獨具特色的“高峰的學科群”。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符合新時代對多元人才的新需求、現代科技創新的新發展、國際地緣政治的新環境。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建議,建設中國一流大學體系,需要轉變觀念,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在國家中的發展;制定政策,引領和優化高等教育體系改革;變革社會觀念,形成社會共識。
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楊永恒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需要培養和輸送一批熟悉國際話語體系的人才、專才,讓他們亮相國際舞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講好中國故事,為解決人類共同挑戰作出貢獻。
抓好具體實踐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北京大學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蔣凱表示,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加強大學自主能力建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我國學術評價指標也在不斷變化,以適應一流大學建設的新階段。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劉念才表示,新時代的評價體系應重點考核“雙一流”大學引領世界的重大原創成果,輔之以對高精尖指標的動態監測,著眼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石中英建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從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出發,來審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歷史經驗、重大政策、實踐成就和典型個案的公眾傳播,重塑社會公眾的高等教育認知,促進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形成價值認同,不斷改善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廣泛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向世界講好教育現代化的中國故事,主動設置議題,引領未來教育發展的潮流。
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堅持“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原則,構建立足本土實踐需求、對標世界一流水平的“雙一流”遴選模式。
針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落地實踐,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廷柱建議,要應國家之所需,研究高等教育問題;服務學校之所需,站穩學科腳跟,助推學校走向一流;堅持自我革命,集中力量發展有價值的研究領域;走出評估困境,為高等教育發展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會議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