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人生至樂是讀書

         日期:2022-04-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有些記憶總是鐫刻得那樣深,就像早年間那次鼓浪嶼之行。

          我們登上渡輪,汽笛一聲長鳴,船只于悠悠鷺江之上劈波斬浪,向遠方目的地駛去。抵達島嶼之后,回首凝視,才發現那江水竟如一道屏障,將島外喧囂不止的引擎聲、喇叭聲隔開,取而代之的是悠揚柔美的鋼琴聲,仿佛就從那島上的一片蔥綠中蒸騰而起,一只只健碩的貓踏著它跳動的音符,神秘兮兮地從身邊掠過。

          這就是鼓浪嶼給我的第一印象,它讓我聯想起那首著名的校園歌曲——“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一種回歸意味濃濃的親切舒適感油然而生……

          晚餐后夜幕低垂,初秋天氣尚留幾分余熱,沖涼之后沿著不遠處的江濱路信步而行,沒多久就到了皓月園。園門半開,無人售票,也無人游覽,夜風習習,天氣微涼,在高大的鄭成功雕像下俯瞰浩瀚江面,一股千里江山英雄無覓處的蒼涼襲上心頭,在莫名感慨中轉身離去,竟發現附近的鄭成功詩碑,于是借著朦朧月色品讀起來。

          一行行詩句宛如從石頭里飄浮而出,以一股蕩氣回腸的力量撞擊著我,時空頓時變得模糊。我努力記住更多的文字,似乎如此才不虛這番邂逅。而當時最打動我、讓我至今依舊念念不忘的是這七個字:“人生至樂是讀書”,不曾想大英雄的血脈里流淌著這樣一種先賢的高雅。

          返回的路上,萬籟無聲,唯有間隔有致的街燈映著起伏的路面,如此靜謐的夜依稀僅存于童年記憶中。走了一段路,看見路邊一間小屋敞著門,透出銀白色的光,一個藝術家模樣的中年人正在案頭揮毫作畫,完全沉浸于一己世界。眼前這一幕,無疑加深了這夜的岑寂。我想,這豈非一種難得一遇的讀書氛圍。

          而漸漸地,在我自得其樂的讀書生涯中,終于也覓到了這樣一處安適和寧馨的棲息地。

          于是,與讀書相勾連的一些往事不禁涌上心頭——

          多年前,侄兒從部隊轉業進入一所國有大公司工作。當時的國企正處于高盈利期,與我所在的地方單位相比,他的收入相當可觀。記得在一次家庭聚會時,這孩子向我發出如此“詰問”:“我高中勉強畢業,剛上班工資就比你高出這么多,你當初辛辛苦苦念大學有什么用?”連在場的哥嫂,也不乏此類觀念。

          思緒不由將我帶回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年,“知識就是力量”的氛圍復現,處于青春期的我一心撲在讀書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再度放飛。猶記得當初排除各種阻力,毅然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文科專業,不屑于“讀書無用”等世俗愚見,也不認同“學會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技能立身觀念。那種濾除功利動機的單純稚嫩,發乎自然節律的清新質樸,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真摯向往,那樣一段青蔥歲月多么值得緬懷。

          從那時開始,我迷上了讀書,后來上了大學,得以閱讀更多的書籍,逐漸從各類書籍中尋找人生的答案,通過自己思考、與友人交流,終于得到了較為滿意的解釋。但同時也有新的問題被提出,新的謎團有待破解。在讀書中,我逐漸成長,走向智力和情感的成熟,那沉浸其間的樂趣,陶醉之際的況味,是非讀書人不能領悟和言及的。

          近年來,一些晚輩就為什么要讀書、怎樣讀書之類的問題詢問我。我很喜歡這些提問的孩子們,讀書人的圈子在擴大,無疑是件好事。記得有一次,一個男孩單刀直入地發問:一個人為什么要讀書?有什么益處?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讀書,你只能為先天的本能所擺布,白白浪費了人腦這個富礦。你只是利用了你的表層土,質地尚可的,做煤泥取暖,打土坯壘墻;稍好些的,可以捏個泥人,焙燒個瓷碗瓷瓶,如此而已。而你的深層埋藏著金銀、水晶、石油、稀土及其他稀有金屬。讀書的作用就是開發這些資源,它的價值和用途無可限量。現今對人類大腦的開發前景仍不明確,難道你寧愿荒廢它而不善加利用嗎?讀書,可以使你走出直接經驗(這很重要)的局限,拓寬你當下狹隘的視野,走入微觀中觀宏觀世界,采擷前人創造的幾千年的文明果實,并學會尊重先賢和傳統。在你獲取和吸收他人知識、技能和審美的同時,你的人格、素養、心量、氣度、格局也會隨之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蘇軾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此意。

          最使我為難的是回復“怎樣讀書”之類的問題。這是那些專家的長項,他們可以引經據典從容應答,而之于我,只能給出些源自讀書經驗的常識性建議。一位喜愛讀書的年輕女同事,曾經討教似的向我詢問:在幾乎每人一部手機、文字與圖像如此普及的時代,該選擇什么樣的書來讀呢?我一下子怔住了,大概5分鐘光景,我才緩過神來,整理一下思路,頗有些“心虛”地答復她。

          首先,我感慨社會變化之快,仿佛驟然之間就步入了信息時代,從圖書短缺到圖書過剩,是我們年輕時根本無法想象的。其次,我打了個比方,盡管知道任何比喻都有缺陷,但畢竟它讓人更加清晰明白。我是這樣開頭的:擇書猶如擇友,讀高品質的圖書恰似與高檔次的朋友交往,可以提升你的品位、格局和人生境界。所以要選讀一流的書籍,讀經典。經典不是自封的,或他人吹捧出來的,它經過時間的淘洗,一代代人通過捧讀和品鑒,是受到公認且最終推選出來的。在有限的生命時間里,讀一流的書、讀經典,不失為一種優選。相反,讀書不慎之害,也與交友不慎大約相似,不僅會降低一個人的生命質量,甚至會造成心靈的畸變。

          較之擇書之難,如何讀書才是瓶頸性的難題。我試著引用兩位先哲的名言,加以比較和詮釋:中國先賢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在我引用后一則語句時,對方臉上露出明顯的訝異,她好像頭一次聽到那句“我疑故我思”。她回應說,那句“我思故我在”倒是耳聞已久,而且十分喜愛,至于前一句從來沒聽說。

          在為接觸到愛書的下一代人而感到欣慰的同時,我也不時會有些許傷感,甚至某種愴然的心緒。近來總有一個念頭縈繞腦際:這幾十年,我仿佛一直游走于一個奇特的書的國度,這個世界格外真切而迷人。獨自讀書之外,最開心的莫過于與友人談書,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道出了這份欣喜。而面對這愛書者共同體中熟稔的友人或不幸去世,或走向衰老、聽力退化、交流日漸困難,竟依稀覺得周圍的空氣霎時變得稀薄起來。偶爾的好友來訪,促膝長談,成了意外降臨的節日盛宴。

          被舊日同事所言中,我對退休生活并無半點失落感,因為讀書生活依舊,而且慶幸的是,時間更加充裕和完整,讀書不再受到無謂的時間碎片化的影響,可以盡情享受讀書的至上樂趣了。

          我也有一個始終不渝的夢想,即期盼孩子們都有書讀,都讀好書,更多的人躋身愛書者行列,在那片精神的星空中,蕩盡愚昧鄙俗暴戾之霾,有清風朗月書香與每個人的生命長相伴。